文學.藝術
二○二五年三月二十至五月三十日,霍剛老師在香港中環會德豐大廈九樓Peak Salon舉行「霍剛:走進香港」(Ho Kan @ Hong Kong)展覽,這是我成立藝術市場智庫「藝文策略」(Art &a...
梁硯奴,這名字讓人聯想起什麼呢?硯奴,甘為硯台之奴僕,當下立即浮現一個畫面,一方硯台和一位鍾情書畫藝術者的身影。
主亦奴時奴亦主
梁老師沿用「硯奴」之名凡五十年,每有人問其...
金庸小說,翻拍不斷,今年賀歲片中,就有徐克執導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可惜票房口碑,雙雙失利,一時間更有武俠已死之說。
金庸小說,妙在文字優美、故事情節離奇、人性描寫深刻。查先生說:...
是次在香港舉辦的國際油畫交流大展二○二五,一如既往地堅持回歸傳統這一理念。邀請了俄羅斯歷史悠久的列賓美術學院和蘇里科夫美術學院的在任院長及教授,以及法國兩位職業畫家和一批內地非常有影響力的畫家,同時有...
張愛玲的著名小說《第一爐香》於二○二一年由許鞍華導演改編成為電影,但原來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懋)已曾向張愛玲購得《沉香屑 第一爐香》的影片攝製版權。在近日由...
本專欄前兩期討論了黑膠這種媒介復興與古典音樂的關係。前文主要談了七十年代的多聲道錄音在今天通過黑膠再現。但是我最感興趣的,其實是更寬泛的兩個問題:音樂作為一種信息,如何在不斷的轉製中出現損耗;以及錄音...
維基百科、百度都說《鴛鴦刀》最早連載於《明報》,百度甚至列出明確日期:五月一日至二十八日。台灣遠流出版社「金庸茶館」網站也說一九六一年時「《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二○二三年十一月,我在《明報月刊》發表〈石虎的奇與神〉,憶述我發現藝術家石虎作品、在拍賣場上創造他紀錄的歷程,以及疫情之後驚聞他離世,未能親自拜會他的遺憾;那一期用作《明月》封面的石虎三聯巨作《天咤圖...
世上最殘酷的是戰爭,而精英們絞盡腦汁去折騰的,也是戰爭。《抱朴子》說「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全軍都死個乾淨,化為異物了,多麼殘忍!只想知道那些發動戰爭的劊子手是否也一同物...
港府近年致力發展文創產業,二○二五年一月號《明報月刊》胡恩威兄,亦發文點出教育體制的問題。在這裏分享我的個案,說一下創意人所面對的困難,也期望為創意產業找出問題及出路。數年前,法國羅浮宮派出出版人,廣...
為什麼稱《阿茜的誇啦啦救國夢》是一部跨界的創作?它既不是一齣典型的戲劇,也不是所謂話劇加戲曲,因為它的定位不是慣常的模式,而是通過一個新的說故事方式,讓戲劇與戲曲共同分享在舞台上的創作。採用了布萊希特...
二○一六年初辭世的法國作曲家兼指揮布里茲(Pierre Boulez,圖)是上世紀下半葉至本世紀初最重要的西洋古典音樂家之一。他於逝世前五天接受了德國著名樂評昆提斯.貝克萊福爾(Quintus Bec...
《射鵰英雄傳》中,金庸給鐵掌幫幫主裘千仞的人設是故事中第二大反派。「大」指高手,「第二」不是指第二「壞」,而是指反派中武功第二高手。讀者一般認為反派中裘千仞的武功僅次於歐陽鋒。但「老二」這種印象又從何...
二○二四年十二月一日,我離開服務近十三年的蘇富比,準備展開全新旅程。消息一出,旋即得到各方問候,新聞界德高望重的陳婉瑩老師和《明報月刊》張志豪兄還立刻為我在二○二五年一月號《明月》安排了一篇專訪;十二...
提到「絲綢之路」,你會想到什麼?沙漠、駱駝、絲綢、香料?中國?還有馬可孛羅?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絲綢之路是指那條連接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貿易通道,主要用於絲綢、香料、寶石等奢侈品的交易。然而,這應該只是故事...
因為距離地球太遠,強烈的太陽風暴本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關係。但是,二○二四年五月初的那場嚴重的地磁風暴,竟然牽動了千萬人的心靈。不為其他,因為這場風暴,引發了大規模的極光現象,讓人驚歎宇宙的奇特...
上回提到,德國留聲機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近年推出了「Original Source Series」,把一些經典錄音重製成黑膠出版。DG是百年老店,在二戰之後尤其輝煌,幾十年來...
金庸小說有兩個主角級人物,經金庸修訂後,被廢去武功。這兩人就是《鹿鼎記》中的韋小寶與《天龍八部》中的王語嫣(舊版叫王玉燕)。修訂版中的韋小寶對海大富與陳近南所教武功,並不用心練習。舊版卻不一樣,海大富...
黃金果真如糞土?士大夫都不敢承認自己愛財,袁枚(一七一六—一七九七)卻是個例外,因為小至個人,大至國家,財幣都是基本需要:「世運盛衰,其以財貨為升降乎?」。他又講究美食,認為男歡女愛是人的...
正在加載更多...
搜尋文章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