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在俄國侵烏戰爭中,烏克蘭年輕數學家康斯坦丁.奧爾梅佐夫(Konstantin Olmezov)選擇自殺,用以控訴戰爭的罪行。他在遺言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我對人類極度失望,士兵假裝不知道在殺人,記者明知謊言在宣傳、數以百萬計的人明明知道以他們的良心可以改變歷史,但是他們選擇與己無關。」①
身處莫斯科的他,對士兵濫殺無辜老百姓及記者的虛假報道感到憤懣:「我為這場戰爭的每一方都感到痛苦。但是,我親眼看到了誰在保衛自己的土地、誰在奪取別人的土地。我親眼看到誰在捍衛對自己生命負責的權利,誰在為自己的墮落辯護。」②
我想起愛因斯坦,他也是一力反對戰爭的科學家。在他的故國—德國納粹法西斯政權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俄國也是受害者。愛因斯坦目睹聯合國的前身─國際聯盟竟然為大國所操縱下而無所作為,感到極度失望。因此,他發表了公開演說,指出:「戰爭豈是遊戲?戰爭是不會依照什麼遊戲規則而進行的。我之反對戰爭,必須反對其成為遊戲,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由眾人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就組織起來集體拒服兵役。」③
正如康斯坦丁認為,統治者通過士兵殺戮老百姓,作為國際組織的聯合國也沒能履行聯合國憲章尊重各國領土完整的承諾。
愛因斯坦發表反戰言論是一九二八年的事。二年後,當他乘搭的輪船離開德國駛入美國的海域上,發表了馳名的百分之二講話《戰鬥的和平主義》:「即使被徵召的人中,只有百分之二宣布拒絕服役,同時要求所有的國際衝突,須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那麼,政府也就不能怎樣了。」④
愛因斯坦私忖,如果有百分之二的人拒服兵役,戰爭就不會發生,這恰恰是科學家的天真。因為服兵役不純是自願,其中不乏為生活所迫,或被當政者強迫入伍,如早年中國的抽壯丁,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在淫威下無從逃脫。
作為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堅決與民族主義者劃清界線,他自稱是「世界公民」,反對一切戰爭並身體力行,一九二七年參加國際反帝大同盟,榮任名譽主席。一九三一年,中國發生的「九一八」事件,日本公然侵佔東北三省,愛因斯坦除了予以公開譴責,還呼籲世界各國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
德國納粹政府上台,愛因斯坦被判叛國罪,查抄他在柏林的居所,並懸紅十萬馬克要取他的首級。此後,愛因斯坦被迫遠走美國,繼續抗爭。
據報道,康斯坦丁原想離開莫斯科返回祖國參加衛國戰爭,在離開俄國之前卻被俄國警察所拘禁,他只好以死明志來報效他的祖國。
上期本刊呂寧思曾為文指出,俄羅斯與烏克蘭原來是父與子的關係。誠然,在托爾斯泰的筆下,俄烏曾是共同在一個戰壕抵抗納粹德國侵略的血肉聯盟:「……戰爭開放了俄羅斯的靈魂。向着它,在它寬宏大度的保衛之下,烏克蘭人和格魯齊人、烏茲別克人和阿捷爾拜疆人、白俄羅斯人和阿爾美尼亞人、卡薩赫人和塔直克人……這些兄弟們都堅握着槍加入進來了。蘇聯人民在前線,在後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軍隊。……」⑤
曾與俄羅斯一起抗擊納粹德國的烏克蘭,被她曾效忠的父輩盟友遺棄了,並且倒戈相向,也許正是康斯坦丁不能面對父子反目成仇的冷酷現實。
注:
①②《如何看待烏克蘭數學家康斯坦丁.奧爾梅佐夫自殺?》,二○二二年三月二十四日,知乎網
③童元方:《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五年
④愛因斯坦:《戰鬥的和平主義》,一九三○年十二月十四日美國新歷史學會在紐約開會,愛因斯坦在會上發表的著名演講。
⑤蕭三:《悼A.托爾斯泰》,《人物與紀念》,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一九五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