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本期作者靈石的文章提到盧德運動。
盧德運動的故事發源於十九世紀初的英國,那時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蒸汽機的誕生如同一顆震撼的炸彈,機械化生產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藝,工廠制度悄然成形,農業社會的面貌也隨之改變。工人對於機器取代人力的現象感到憤怒,紛紛站出來抗議。據說在英國萊斯特地區,有位名叫內德.盧德的織布工,因為憤怒而砸毀了兩台織布機,成為了反抗工業化的象徵。
這是人類首次面對如此翻天覆地的工作模式變革,猶如一場殘酷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無法適應者則被淘汰。隨後,人類又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第二次發生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應用,催生了大規模的生產與消費體系,汽車、電話等新技術的出現,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第三次革命則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信息技術與自動化時代,這場變革並非一蹴而就,從電腦到互聯網,再到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的傳遞與處理變得愈加高效,知識經濟逐漸崛起。
我們都是活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
如今,隨着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的興起,已經適應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人們,面臨新的挑戰。有些職業開始出現危機,例如客戶服務。網上淘寶的朋友都知道「亲」不是人類了,但如果連推銷、投訴都可以用AI解決,那麼這些職位將會消失。一些文科行業如文書、設計等,若一切都能「一鍵生成」,也就不再需要那麼多人手了。
然而,盧德運動似乎未必會再出現了。從電腦到AI,與從人手到機械的轉變,難度不可同日而語,大多數人都能較為容易地適應;且與盧德運動時代相比,現代人面對AI的轉型機會相對較多,賺錢的機會也不缺,個體戶只要有能力,也能在各個領域中闖出一片天地。
儘管現代社會的轉型機會較多,但面對AI帶來的挑戰,特殊群體的裁員問題仍需我們重視。未來,如何在科技進步與社會穩定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人類不會再展開另一場盧德運動,但我們必須積極尋找解決方案,以確保每個人在這個變化的時代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