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2025-3-28
二〇二五年四月號
當平權政策煞停(陳錦強)

特朗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之後,迫不及待簽署了廢除DEI政策的行政命令。

所謂DEI,指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即「多元、平等、共融」。是自從二○○八年奧巴馬以首位非裔身份當選美國總統後開始掀起的平權思潮。平權的範疇多着:有為黑人發聲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有為同志文化爭取的LGBTQ+運動,當然還有持續推進的女權運動。以往的平權流於運動的層面,這次卻落實於政府與民營機構,就是DEI政策。DEI政策意指企業應該接納、尊重員工的差異,並打造多元共融的環境的職場文化。具體執行而言,即一間公司的人員,其性別、族裔、性取向等,必須符合「平等」,假如某公司清一色單一族裔,或單一性別,就有違政策。所以,近年的荷李活電影、串流劇集,主要角色都會匯集不同人種,這也許不是壞事,但確實有點刻意,且隨着時間越走越偏,甚至讓黑人演員擔演美人魚、白雪公主,為了平權而讓他們飾演吃力不討好的角色,讓原本想要保護的群體在票房上網路上遭到無形的嘲諷,這是否偏離了運動的初衷呢?

當政策落實到民間,文化角力瞬間變成生活上的資源分配問題。假設一間公司最好的五個經理剛好是白人,但因為必須要有一個黑人名額,能力較黑人高的白人第五人就會遭到淘汰,在「多元、平等、共融」之餘,還需要理會「公平」(Fair)嗎?

特朗普一聲令下,政策一下子回到二○○八年之前。這肯定是倒退,但鐘擺過頭有需要修正也是事實,大家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思考一下平權運動的路向,未嘗不是好事。

本期特輯談的是「青少年性別不安症」,重點是「青少年」。對於身份認同和性取向,在這個時代,當然尊重每個人的身份選擇;但談到青少年,即一班思想未成熟、正在探索世界的人,如何避免他們在追求身份認同和性取向的過程中感到不安、糾結,甚至焦慮、抑鬱,在在需要社會關注。這是複雜的議題,不是簡單說一句尊重他們的選擇和取向,就可以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