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康有為的思想,像一塊歷經歲月打磨的石頭,稜角漸消,卻依然堅硬。他的文字裏藏着一種近乎天真的熱忱,即便在今日讀來,仍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溫度。
他寫《大同書》時,筆下的世界沒有國界、沒有階級、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萬物和諧。這願景在現實政治的泥沼中顯得如此不切實際,以至於常被後人譏為「烏托邦」。但細想,人類歷史上哪一次變革不是始於看似不可能的夢想?康有為的「大同」理想,與其說是藍圖,不如說是一種精神姿態——對更好世界的執著想像。
今日的世界,物質豐盈而思想貧瘠。我們精通算法,熟稔市場,卻鮮有人再像康有為那樣,敢以一人之力構想整個文明的未來。我們嘲笑空想,卻不知自己早已在現實的框限下,連想像的勇氣都喪失殆盡。康有為的局限是時代的,但他的精神卻超越了時代——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倔強,恰是今日最稀缺的品質。
他並非一味守舊,也非全盤西化,而是試圖在傳統的廢墟上重建某種可能。他尊孔,卻不泥古;倡變法,卻不盲從。這種既不捨棄根脈又不拒絕新知的姿態,在今日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拉扯中,反而顯得格外珍貴。我們今日所面臨的,不也是如何在變革中保持自我,在開放中守護根基的問題嗎?
康有為的思想,如今被束之高閣,成了學術論文裏的研究對象,或是教科書上的一段評述。人們談論他,卻很少真正閱讀他;引用他,卻很少真正理解他。他的文字裏那種澎湃的情感、那種近乎固執的信念,在今日冷靜而功利的語境下,顯得格格不入。但或許正因如此,我們才更需要重訪他的思想——不是為了照搬他的方案,而是為了喚醒那種已被遺忘的熱忱。
站在今天的視角回望,康有為的許多具體主張早已過時,但他留下的問題卻依然鮮活:我們該如何在變革中不迷失自我?如何在現實的重壓下仍保持理想的溫度?這些追問,至今沒有答案,但或許,提問本身就已是一種堅持。
思想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它是否被實現,而在於它是否依然能讓人思考。康有為的思想,歷經百年,餘溫猶在——今期讀到康有為曾外孫女寫他的文章,突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