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香港的飲食文化史,猶如一面多棱鏡,折射出這座城市百餘年來的滄桑巨變。
十九世紀中葉前的香港,只是個以漁農為生的小村落。島民「朝魚晚肉」,樸實無華,鹹魚、蝦醬等醃製食品成為蛋白質主要來源,既適應炎熱氣候,也便於保存。這種「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構成了香港飲食最原始的底色。一八四二年開埠,香港迎來第一次飲食革命。廣東菜與外來飲食文化開始碰撞交融,中上環一帶出現專為外國人服務的西餐廳,華人則在街頭嘗試將西式食材融入本地烹調,香港飲食文化兼容並蓄的特質已然萌芽。
二十世紀初至二戰結束,香港飲食文化在動盪中呈現鮮明的階層分化。殖民地的精英階層在「太平館」等高級餐廳享用正宗西餐,普通市民則在大牌檔尋求價廉物美的廣式風味。戰時物資短缺催生了「大鑊飯」這種集體飲食方式,鹹魚白菜已經好好味。這段艱難歲月為後來的茶餐廳文化埋下伏筆—如何在有限資源中創造最大滿足。
五六十年代香港工業化進程中,飲食文化迎來關鍵轉型。勞動人口激增,快餐化的「碟頭飯」和「絲襪奶茶」應運而生,這種「快、靚、正」的飲食哲學,恰是香港拼搏精神的味覺體現。同時,上海移民帶來的小籠包、四川人引入的麻辣火鍋,使香港飲食版圖不斷擴張。值得玩味的是,這些外來菜式並非簡單複製,而是經過本地化改良,麻辣火鍋也可以「走辣」,展現出香港飲食強大的吸納與轉化能力。
七八十年代經濟騰飛時期,香港飲食文化呈現爆發式發展。居民收入提高了,海鮮酒家、日式料理等高檔食肆如雨後春筍,「飲茶」從充飢活動升格為社交儀式。超級市場的普及使進口食材走入尋常百姓家,香港人的味蕾開始環球旅行。這一時期,香港飲食完成了從「吃飽」到「吃好」的質變,「美食天堂」的美譽也逐漸確立。
九七回歸後,一方面,連鎖快餐店的擴張威脅傳統食肆,另一方面,米芝蓮指南的引入又提升了高端餐飲的國際能見度。近年來,年輕一代廚師致力於「本土料理」復興,以現代手法重新演繹傳統味道,這種文化自覺反映香港人對自身歷史的重新審視。同時,素食、環保飲食等全球議題也開始影響香港人的飲食選擇,顯示這座城市始終保持對時代脈動的敏感。
香港飲食文化的百年流轉,實則是一部微型的全球化史,既記錄社會變遷的軌跡,也見證香港人在歷史夾縫中,以味覺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空間。當下,香港飲食業再次面臨嚴峻挑戰:全球經濟環境不穩,加上北上消費成為潮流,許多平民食肆陸續結業,這已不僅是能否留住客人的問題,更是關乎這座城市飲食文化的未來走向。如何讓香港這座美食之都繼續閃耀獨特光芒,當靠有能者的智慧。
***
本刊顧問、詩人鄭愁予六月十三日逝世,享壽九十一歲,本刊仝人鞠躬致哀。下期會有鄭愁予紀念特輯,敬請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