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22-8-30
二〇二二年九月號
司徒雷登與燕京大學(涂航)

燕京大學校訓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凸顯司徒雷登對傳教及世俗教育的看法。(資料圖片)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九日,新華社刊載了毛澤東親自撰寫的一篇時評,題為〈別了,司徒雷登〉。時值天地玄黃之際,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國民政府分崩離析,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為其對華政策辯護。作為回應,毛澤東連續撰寫五篇密集的政論「排炮」,以評價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等人物來批駁白宮的對華政策論述。文中,毛澤東將美國司徒雷登稱為「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徵」,並無不戲謔地指出:「司徒雷登……在中國有着廣泛的社會聯繫,在中國辦過多年的教會學校……平素裝着愛美國也愛中國,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毛澤東行文瀟灑,嬉笑怒罵,充滿了勝利者雷霆萬鈞的氣魄。隨着這篇文章被收入大陸中學語文課本,「司徒雷登」這個名字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卻聲名狼藉的反派人物,與數年之後消亡的燕京大學一同匯入歷史的洪流,成為美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代名詞。與此同時,遠在美國的司徒雷登本人,也是晚景淒涼,在物質窘困和精神失意的雙重桎梏下度過了最後十三個春秋。

欲觀看全文,請登記成為《明報月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