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24-11-28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號
特朗普對華策略只靠關稅?(曾淵滄)

特朗普終於贏得美國總統大選,而且是大勝,不但是特朗普大勝,特朗普所屬的共和黨在參眾兩院的選舉也大勝,今後特朗普想推出任何政策都不會面對國會的阻礙。

選前,特朗普多次說將對所有的中國產品徵收至少百分之六十關稅,集中力量對付中國,不讓中國崛起,威脅美國全球一哥的地位。除了中國,特朗普還說會向全世界所有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產品徵收百分之十關稅。特朗普認為這麼做可以逼使美國的企業家回美國開設工廠,特朗普也說歡迎中國企業家到美國開工廠。真這麼容易?如果真的這麼容易,二○一八年特朗普向中國發動的貿易戰,早該徵收百分之六十關稅了。

二○一八年,特朗普向中國發起貿易戰,但是,沒有打垮中國,中國對外出口依然有增無減,東盟、歐盟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及第二大的貿易夥伴,美國排第三,這就是說美國市場對中國的直接重要性下降了。而東盟對美國的出口則大幅增加,結果,美國的貿易逆差依然有增無減。 

美國製造業之所以走下坡,除了工資高之外,美國工會力量過於強大也是另一個原因,動不動就罷工,導致美國企業接二連三的搬離美國。拜登當政時期,更有意偏幫工會,向企業施壓,逼企業接受工會的種種要求。當年,馬斯克所經營的電動車Tesla年年虧損,股價大跌,一直等到他到中國開設超級工廠後,才轉虧為盈,特斯拉賺了大錢推動股價急升,馬斯克也一躍成為美國首富。現在馬斯克成了特朗普身邊的大紅人,他會不會因此而響應特朗普,將中國的超級工廠搬回美國?如果連馬斯克都不響應,特朗普又如何說服其他企業家回美國開工廠?四年後,我們不妨看看特朗普能吸引多少工廠回流?

關稅變消費稅的失算

回說二○一八年特朗普向中國發動貿易戰,很快他也發現到他的關稅已經成了變相的消費稅,美國消費者承擔了絕大部分的關稅。為此,他不得不豁免部分影響民生的中國產品關稅。到了二○二○年,他與中國簽署一份所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而中國政府更刻意只派遣一名副總理劉鶴到白宮與特朗普一同簽署,中國的副總理與美國的總統平起平坐?這擺明是不給特朗普面子,而特朗普竟然也接受,如果那場貿易戰的勝利者是美國,特朗普哪裏需要簽署這份協議?在那份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中國承諾大量購買美國的農產品,而美國則承諾不再增加關稅,維持當時的關稅不變。對特朗普來說,這是一份好的協議,因為二○二○年是選舉年,那份協議可以協助特朗普爭取農民的選票。但是,站在另一個角度看,這是美國的悲哀,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竟然只剩下農產品可以出口。

還能用關稅打壓中國?

中國很想購買美國的許多高科技產品,但特朗普又擔心出售這些高科技產品給中國會協助中國的科技水平更上一層樓,追趕美國,因此禁售。而一般的非高科技工業產品,美國早已輸給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最終,美國也只剩下農產品的競爭力比中國強,可以大量出口到中國。二○二○年底,特朗普輸掉了總統選舉,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也就不再大量購買美國的農產品。

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面對美國及許多盟國的制裁,農產品外銷出問題,就只能低價賣給中國,除了農產品,中國也成為俄羅斯石油產品的重要顧客。更加沒有興趣購買美國農產品,難怪今年競選期間,特朗普竟然說他上任的第一天會打電話給習近平,要求習近平信守當年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再度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如果特朗普的確有能力在上任後解決俄烏戰事,俄羅斯不再面對制裁,也就不會再低價出售農產品與石油,這倒是一個契機讓中國以增加購買美國的農產品與石油產品為新一輪貿易談判的基礎。當年的那場貿易戰,特朗普打贏了嗎?

美元地位將被挑戰

二○二一年,拜登取代特朗普上台後,開始面對四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脹,拜登把責任推給特朗普,說是特朗普的關稅導致通脹,是特朗普的關稅成了變相的消費稅而導致物價上漲。有趣的事是:拜登既然認為通脹是關稅造成,但是任內並沒有取消特朗普留下的關稅,為什麼?因為拜登清楚知道,中國產品競爭力太強,如果取消關稅,中國的出口商就會馬上加價以賺取更多的利潤,中國出口商清楚知道美國消費者已經習慣及接受了加了關稅的新價格,也就是說取消關稅無助於解決通脹問題,最終只能靠聯儲局以加息來打壓物價。

競選期間,特朗普的另一番言論相信也足以讓台灣的領導人坐立不安,曾經有記者問特朗普,如果北京攻打台灣,特朗普將如何應對?誰也想不到特朗普的回答不是派兵保護台灣,也不是歷任美國總統那種模糊不清的答案,而是很直接的說他會向中國產品徵收百分之二百的關稅以懲罰北京攻打台灣,那與完全拋棄台灣有多大的分別?

一帶一路的成功,造就了不少原本經濟落後國家經濟起飛,人民收入增加,消費力也增加,這些國家都加強了與中國的關係。今年,金磚五國變成金磚九國,還有很多國家已經正式申請加入,很明顯的,這些爭取成為金磚成員國的國家都是為中國而來,儼然,中國已經開始領導全球多個「南方國家」與美國分庭抗禮。日前,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的主題之一就是如何建立美元以外的國際貨幣交收系統,長遠而言,是在挑戰美元的地位。

(作者為香港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