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24-12-30
二〇二五年一月號
二○二五年 中國政經前瞻(馬玲)

俄烏戰爭打了已快三年,歐洲意欲調動更多資源援助烏克蘭,也是針對特朗普放話上任第一天就結束這場戰爭而來的。顯而易見,歐洲不願讓俄羅斯順利脫身。烏克蘭拿不下,敘利亞又丟了,普京的「焦頭爛額」可想而知。梅德韋傑夫的訪華讓中國更被西方盯緊。中俄下一步會是什麼走向,美俄下一步是否會做什麼手腳。假如特朗普與普京出於各自的利益拿中國交易,中國又會面臨怎樣的局面?

敘利亞政變的影響

敘利亞在中東輸往歐洲的管道中擔當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位於中東心臟,是連接亞、歐、非的交通要道,成為中東天然氣和石油輸往歐洲的重要通道。俄羅斯控制了敘利亞這個關鍵節點,就能讓歐洲不得不與俄羅斯修建「北溪」管道,從俄購買石油和天然氣。

此外,敘利亞還擁有地中海東岸一段海岸線,其港口是中東貨物進出歐洲和非洲的重要門戶,同時在海上軍事戰略方面也意義重大。這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敘利亞成為各國爭奪的戰略要地。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遭到西方嚴厲制裁,俄羅斯非常依賴非洲礦產提供的外匯收入。俄羅斯若失去對敘利亞港口的控制權,其在非洲的駐軍必然也會面臨物資短缺問題。凡此種種,不難看出,失去敘利亞對俄羅斯和普京打擊甚大。

奪得敘利亞政權的沙姆解放組織領袖沙拉,近日有傳拋出了一個極具震撼力的構想:修建一條橫跨多國、直通歐盟的油氣管線,以此促成該地區的穩定與繁榮。沙拉提出,這條油氣管線應從沙特出發,途經伊拉克、約旦,穿越敘利亞,最終通過海路或土耳其向歐盟輸送原油和天然氣。如屬實,無疑對俄羅斯和伊朗構成沉重的打擊。俄羅斯和伊朗都是能源大國,一旦油氣管線建成,歐盟等西方國家將擁有更多樣化的能源供應渠道,從而減少對伊朗和俄羅斯的能源依賴。與此同時,歐盟、土耳其、海灣國家都將因此獲益。

至於美國,從十一月二十七日到十二月八日,沙姆解放組織僅用了十二天時間,就讓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垮台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十二月十四日表示,美國政府與沙姆解放組織保持着「直接接觸」。不過,美國政府對沙姆解放組織的態度在逐漸變化,正根據實際情況和利益考量進行重新評估。

中美俄之間的暗戰

中國在中東的角色很微妙,目前僅是處於深入觀察、引而不發的狀態。

二○二三年三月,中國主導了沙特和伊朗恢復外交關係,三方在北京發表了聯合聲明;二○二四年七月,中國還把哈馬斯和法塔赫的頭目邀請到北京會談,當時頗為引人注目。

另外,中國在敘利亞和中東還有大量的投資。如果敘利亞內亂不斷,如果沙姆解放組織與美歐特別貼近,對中國的傷害也就可想而知。

中東,不僅是美國與俄羅斯和伊朗的角鬥場,也存在着美國與中國的角鬥,因為中國近年對中東的投入,早已令美國忌憚。好鬥的特朗普上台後,圍繞其身邊的各路鷹派人物,肯定不會放過任何與中國交手較量的機會,敏感的中東自然也會成為熱點選項。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美蘇之間玩過「三國演義」,中國在中蘇的惡鬥中佔到了不少便宜。現在,蘇聯早已垮台,中國已取代俄羅斯成為美國最大的威脅,中美俄再玩「三國演義」,假如美俄聯手,把中國夾在中間,中國難免不被他們背地算計。

所以,無論從外交還是政治的角度去看,在中美俄三國之間的暗戰中,中國不僅要玩好「耍太極」,還要在地緣、策略、靈活、韜略等方面有智慧地應付,修煉好內功和外功。

拉動經濟「三駕馬車」出問題

二○二五年的中國經濟也面臨各種考驗。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中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

事實上,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都出現了問題。消費方面,當下倒閉潮與失業潮並行,許多大學畢業生難以就業,負債的人數和家庭日益增多,百姓消費能力萎縮降級。投資領域方面,以往的大基建投資已不可持續,轉向高科技領域的芯片和AI,尋找具有高投資價值與潛力的增長點尚需要時間。從二○二三年開始,外商投資急劇減少,今年一至九月,全國吸收外資同比下降了三十點四個百分點。外貿方面,國際形勢複雜,西方追隨美國「脫鉤斷鏈」的趨勢加劇,特朗普揚言要提高中國進口商品關稅,使外貿出口面臨很大壓力。

這次會議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是: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是時隔十四年後再次強調「適度寬鬆」,財政政策方面則把「積極」改為「更加積極」。這說明,二○二五年會有更大力度的降準降息,財政赤字率和國債規模也可能會超出人們的預期。

中國的嚴峻形勢,上上下下都看得很清楚。為了尋找對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十條措施,涉及提振消費、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化解風險、城鄉融合、區域戰略、降碳減污、改善民生、避免返貧。提到問題的同時亦強調積極因素:必須看到,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問題的癥結有目共睹,為此會議特別強調: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

胡德平:應保護民營經濟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二月十一日召開之前,胡耀邦長子、原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胡德平(圖)十二月七日在「財經中國二○二四年會」上表示:「目前民營經濟的困難不在於內生動力,不在於是否促進,困難是營商環境的問題。」胡德平認為,民營經濟的發展符合了投入少、產出多的經濟原則,並全面承擔起民事責任,法律和政府所要保護的正是這樣一種經濟運行規則,就是投入少,但是產出多。胡德平一再強調,應該很好地保護民營經濟,他還呼籲制定一部「民有經濟保護法」。

十二月九日,中央政治局先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二○二五年經濟工作。釋放了「以非常手段應對非常形勢」的信號。首次提出「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強調「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要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以上的十二月七日、九日、十一日的信息,值得連貫起來看。

總之,二○二五年很可能是在困難中開年,畢竟在政治和外交層面,二○二五年無疑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險年份,動盪與穩定的掰腕子難以避免。二○二五年也是中國「十四五」收官之年,亦是邁向二○三五年十年規劃的第一年。在全球化退潮和特朗普2.0中,中國必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美國打壓中國科技和相關企業,中方隨即反制,管控稀土和鎵鍺銦銻石墨的出口限制。在於美國的你來我往中,需要剛硬的一面,也需要柔軟的一面。

避免國內通縮、國外脫鈎,要說到做到,讓政策真正落地實施,讓民企和百姓真正恢復信心是當務之急。

在國內抓經濟改善民生的同時,也有必要着力修復與西方的關係,這應是中國二○二五年的重中之重。中國沒有捲入戰爭,能在和平的環境中發展經濟是很大的幸運。相信二○二五年的中國,也會是個沒有戰爭的和平之年,因為只有和平才能謀得經濟發展和國家穩定。台灣問題需要慎之又慎處理好,以免出現蝴蝶效應。

俄羅斯就是個前車之鑑,如果普京有先見之明,能夠預見與烏克蘭開戰後遭遇的一系列困境,想必他二○二二年二月不會搞什麼「特別軍事行動」。

在和平中謀求發展,在和而不同中謀求對外關係,這應該是中國二○二五年的「主旋律」。

(作者為本刊特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