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24-12-30
二〇二五年一月號
政權不穩無分東西 民意流向各走左右(陳偉信)

文章刊出之時相信已踏入二○二五年,在此先祝《明報月刊》讀者新年進步,身體健康!作為二○二五年一月號的文章,少不免要作一些年度回顧及前瞻,了解二○二四年發生的國際大事對本年地緣政治及經濟的影響。當然,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全球近二百個主權國家,再加上一些地緣政治的熱點地區,要用一篇文章了解過去一年發生的所有事既是不可能,也超出筆者的能力範圍,因此只能找一個切入點分析及總結。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及西方媒體諸如《經濟學人》及《福布斯》的統計,二○二四年屬近代史最多選舉的一年,全球近八十個國家舉行影響國家政治權力分配的選舉,當中包括英、美、法、俄四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印尼、巴西、孟加拉、巴基斯坦等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是以筆者由選舉作為切入點,嘗試總結二○二四年這個選舉大年對來年全球政經局勢的影響。

選舉大年拉扯西方民意

民主體制經濟改革備受挑戰

綜觀不同的選舉結果,除俄羅斯總統普京沒有懸念順利連任外,大部分國家的執政黨均受到嚴峻挑戰甚至失去執政權︰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擊敗賀錦麗二度入主白宮;英國工黨以壓倒性姿態從保守黨上重奪失去十四年的執政權;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奧運前解散國民議會,第一輪投票激進右翼政團國民聯盟領先其他政黨,而在第二輪策略性投票後由激進左翼政團不屈法國所領導的新人民陣線贏得最多議席,馬克龍提名的總理巴尼耶(Michel Barnier)更因為預算問題被國民議會的不信任動議推翻,新提名的中間派貝魯(François Bayrou)能否安然渡過信任議案仍是未知之數。至於歐洲議會選舉,雖然主流三大政團歐洲人民黨(EPP)、社會民主進步聯盟(S&D)、復興歐洲(Renew Europe)仍維持對歐盟管治的影響力,但由激進右翼所組成的「歐洲愛國者」政團成為議會的第三大政團,歐洲執委會的任命也不得不向右翼靠攏,例如任命菲托(Raffaele Fitto)擔任其中一個執行副主席,並負責凝聚與改革(Cohesion and Reforms)事務,當中包括分配凝聚政策(Cohesion Policy)資金、處理區域協調及城市發展等經濟資源分配的工作,明顯是要向意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釋出善意,將意大利在歐洲共同市場區域發展重要性大大提高。

民主國家選舉影響政府輪替實平常事,本不應過份放大或過份解讀,但選舉前後的兩極化情況卻總是令人擔心以國族為本的當代民主制度能否有效吸收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筆者早前對美國總統選舉的分析亦指出,有三成多的人認為這次總統選舉以「美國民主制度」為最主要的議題,本身就是美國民主制度響起的最大警號。經濟全球化對生產資源及能力要求的重新洗牌,亦令原來社會的政治縫隙在階級以外加入了性別及種族元素。另一方面,戰後所衍生的政治文化在今天是否適用亦是一大問號,這在歐洲諸國尤其明顯︰法國議會選舉再次出現「反右陣線」以對抗極右組織贏得執政權,但在議會內因為預算案不合意,極右與極左都聯手推翻政府,令需要公共財政改革以滿足歐盟財政紀律要求的法國出現政策真空的情況;德國戰後一直奉行保守財金政策,更在訂立「債務煞車」機制防止聯邦政府財政擴張,然而當德國政府希望將資金投資綠色工業及改革產業結構時,卻受到財金保守主義的自民黨阻撓,結果令總理朔爾茨不得不解散國會重啟大選。法德軸心在公共財政政策左搖右擺,以及政府因為政見不合出現政策真空,對於歐盟延續其「次世代歐盟」改革有深遠影響,特別是下一步改革涉及更敏感的金融市場改革及深層科技革新,德法作為兩個在工業政策及金融市場均相對成熟的國家,她們欠缺政治動力改革現況將大大拖慢整個歐洲共同市場的改革步伐。

亞洲中東地緣版圖改變

特式外交2.0將左右大局

而位於東亞及南亞地區的國家,印度總理莫迪雖然三度拜相成為印度總理,但其代表的人民黨首次未能贏得過半數議席,要和其他政黨合組聯合政府。與印度人民黨情況相近的也包括日本的自民黨,石破茂在九月當選為自民黨總裁後接任內閣總理大臣一職,隨即在十月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但自民黨在選後僅得一百九十一席,即使聯同盟友公明黨的二十四席仍不足國會大半數,雖然獲推選為新任內閣總理大臣,但自公聯盟的控制力大不如前,需要以「部分聯盟」的方式獲得在野黨立憲民主黨支持。至於上文提到兩個伊斯蘭教國家的選舉也是充滿爭議性的,印尼總統選舉普拉伯沃三度挑戰總統寶座最終成功,但其人權紀錄爭議以及其副手吉伯朗.拉卡布明.拉卡(前總統佐科.維多多長子)「破格」獲得參選副總統的資格,均令國民對印尼政局是否走向裙帶關係有所質疑;前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在二○二二年被國會不信任動議罷免後,其政黨正義運動黨被最高法院裁定違犯黨章因而失去以政黨名義出戰國會選舉的資格,令正義黨失去在憲法保留席位提名候選人的權利,因此即使其支持的「獨立候選人」在地方選區贏得較多議席,卻沒有被分配任何保留議席,結果由穆盟謝里夫派成為第一大黨,總理夏巴茲.謝里夫續任總理。然而,在選舉最後關頭才祭出違法旗幟剝奪正義黨以黨之名參選,在國內亦引起公民社會不滿,甚至有指是西方社會針對伊姆蘭汗在俄烏戰爭的不作為,因此鼓動聯合政府盟友先行叛變推翻伊姆蘭汗政府,再以法治方式削弱正義黨獲得執政權的機會。

在選舉作為合法政權過渡方式以外,本年不少亞洲及中東國家以公民運動或革命方式嘗試扭轉政局結構。南亞國家孟加拉在年初舉行大選,在反對派全面杯葛的情況下哈西娜四度贏得大選。然而,六月高等法院針對公務員配額制度的裁決令孟加拉大學生發動大規模示威抗議,哈西娜政府以強硬方式回應包括封網及宵禁,警方的強力鎮壓亦造成近三百人傷亡,最終在軍方表明不會對示威者開槍後,哈西娜深知大勢已去,辭去總理職務並流亡印度。南韓總統尹錫悅以保衛國家不受「北方共產主義」威脅為名,在十二月三日突然宣布戒嚴,禁止任何國會、政黨及政治活動,並有指以「反國家勢力」為由拘捕包括執政黨國民力量黨魁韓東勳在內的各政黨骨幹成員。及後國會成功召開並迅速通過解除戒嚴決議,維持約六小時的戒嚴令作正式廢除,而總統尹錫悅在第二次彈劾議案後被免去職務,由總理韓悳洙暫代行總統職權。至於內戰持續十年的敘利亞,在二○二四年出現突破性發展,沙姆解放組織(HTS)異軍突起,在短短數星期成功收復敘利亞主要城市並包圍首都大馬士革,最終在位二十四年總統的阿薩德流亡俄羅斯,結束了半個世紀巴沙爾家族對敘利亞的統治。

這些亞洲及中東國家的政權更替或政局不穩,側面書寫美國過去數年外交政策逐漸進入收割期,以及其他國家如何理解美國今後的外交政策。除早前提出有關美國政府對巴基斯坦內部政局改變的「陽謀」外,敘利亞內戰在二○二四年最後一個月有關鍵突破,近因是俄烏戰爭及以色列針對加沙、黎巴嫩真主黨及伊朗的攻勢令巴沙爾失去外力支持,而遠因是美國對敘利亞多年的制裁令巴沙爾政權失去對國家經濟的控制力,令不少軍隊人心渙散,即使裝備有優勢卻是失陷如山倒。而拜登在年末一方面努力促成以哈停火,另一方面卻批准烏克蘭使用美國武器攻擊俄羅斯本土,明顯是希望在特朗普上任前完成美國外交政策的最後布局︰在支持以色列的同時盡量減少中東亂局對美國的消耗,在戰場上盡量限制俄羅斯的影響力,令即使特式外交2.0美國出現戰略收縮,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仍可有限地維持現狀。當然,正如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及外交政策令拜登上任後有一定的武器及話語權重整美國霸權體系,拜登的外交布局亦令特朗普上任後有更多的武器推行其心目中的「美國優先」體制︰以經濟安全為重心鼓勵盟友對抗中國經濟威脅,同時以「保護費」的方式減少美國維持這個體系的付出。也許讀者覺得美國這種霸權政策相當討厭,但從局內人的角度出發,歐洲共同市場可以透過「經濟安全」改革數十年經濟惡習,美國以「保護費」制度延續她在全球地緣政治及經濟的領導地位,實屬各取所需也是無可厚非。事實上,打從特朗普當選後,不論西方政界及商界均向其釋出善意︰北約國家主動考慮將軍費提高至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從前針對特朗普的商界代表亦向其捐款以表支持。二○二五年特式外交2.0正式出台,各國如何跟特朗普做Deal將左右地緣政治及經濟的結構,而不論是政界還是商界,如何在這個政治交易場為自身找到最好的交易,除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外,審時度勢的政治智慧及地緣危機意識更是必不可少。

(作者為Orientis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