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宮,為全世界帶來諸多的不確定,對東南亞而言,其中一個重大挑戰是特朗普揚言會大幅提高進口關稅,將衝擊以美國為最大出口市場的東南亞。
特朗普威脅,如果金磚國家集團創建一種可與美元匹敵的貨幣,試圖「去美元化」或挑戰美元的地位,美國將會對這些國家徵收百分之百的關稅。他在社交媒體寫道:「金磚國家要脫離美元,而我們只能站在旁邊觀望結束了。我們要求這些國家作出承諾,他們不會創造新的金磚國家貨幣,也不會支持任何其他貨幣來取代強大的美元,否則他們將面臨百分之一百的關稅,並且應該準備告別向美國出口商品。」
金磚的壯大
二○二四年十月下旬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的金磚國家集團峰會,比較令人矚目的是一口氣接受了十三個國家作為伙伴國家,其中包括馬來西亞、印尼、越南和泰國這四個東盟國家,反映在中美兩強交鋒的時刻,許多東盟國家無論在經濟和政治上都有跟不同集團「結盟」的考量,可以視之為一種「對沖風險」的舉動,也是在中美兩強間保持平衡的決定。
「金磚國家」(BRIC)這名詞源於二○○一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奧尼爾(Jim O'Neill)首次提出,以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英文及名稱開頭字母組成,並預測這四國經濟將崛起,到了二○五○年將會超越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二○一○年,中、俄、印、巴四國順勢成立合作機制,並吸收南非為成員,成為BRICS,於二○一一年元旦生效。二○一七年的峰會提出「金磚+」概念,邀請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參與。
在二○二三年八月的峰會上,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和阿聯酋獲接納為正式成員,使到集團成員增至九國。金磚成員國的經濟總量佔全球的兩成八,使之成為很多新興經濟體不可忽視的組織。據悉有超過二十個國家有興趣加入金磚,二○二四年的峰會接納十三國為伙伴國,但並非正式成員,除了東盟四國外,其他九國為阿爾及利亞、白俄羅斯、玻利維亞、古巴、哈薩克、尼日利亞、土耳其、烏干達和烏茲別克。西方國家普遍將金磚國家集團視為由中國和俄羅斯領導、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抗衡的組織。
阻止美元「武器化」
這些新興經濟體希望增加在國際舞台上的聲音,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在集團內建立新的金融體系,減少對美元的依賴。當中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更希望推廣「去美元化」,讓人民幣取而代之。金磚集團在二○二三年的峰會上討論「去美元化」,並考慮創建新的貨幣體系。「去美元化」勢必削弱美元的地位,於是成了要使美國再強大的特朗普關注的議題,遂撂下狠話試圖阻止。事實上,近年來不少東南亞國家都在互相推廣以本國貨幣進行貿易,以拉抬本國貨幣,但仍難以取代美元。特朗普擔心的是金磚國家集團聯同東南亞諸國另起爐灶,建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挑戰美元地位,以制衡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
由於美國對俄羅斯等國家實施制裁,部分國家對美元主導體系的不滿日益增長。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等領導人,稱華府此類舉措「武器化」美元。在十月份的金磚峰會上,普京主張建立替代性國際支付體系,以防止美國將美元用作政治「武器」。潛在新支付體系的支持者認為,如果得到黃金或其他大宗商品持有國的支持,將可以為國際貿易結算提供替代方案。
然而,大部分的分析師都認為,創立統一的金磚國家貨幣障礙重重,不太可能實現。全球政策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數據顯示,美元仍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佔全球外匯儲備的五成八,而排名第二的歐元遠遠落後,僅佔兩成。因此,他們認為,特朗普針對金磚國家集團的「恐嚇」並不在於「去美元化」,而是因為許多金磚國家集團成員或伙伴國對美國都出現巨額貿易順差,因此成為美國針對的目標。
關稅威脅增加東南亞國家風險
分析師警告,特朗普針對金磚國家的關稅威脅增加了東南亞國家的風險。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的芒福德(Peter Mumford)表示,即使特朗普的威脅沒有成為現實,也凸顯了金磚成員資格對東南亞的潛在風險。他說,在美國看來,加入金磚可能被視為地緣政治立場的轉變,並可能降低這些國家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
雖然東盟多國積極加強與中國的關係,但弔詭的是由於中國面對美國的制裁,不少已在中國設廠的外資都轉到東南亞另建廠房,以分散風險,造成貿易板塊的變化,使到美國取代中國,成為東盟最大的出口市場。
早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前,東南亞對美國的電子產品貿易已經激增,旨在防範特朗普勝選後可能出現的混亂局面。二○二四年十月份,特朗普勝選前一個月,泰國電子零件出口歷史性增長了三成,而對美國的整體出口量也增長了二成五。此前十個月,來自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電子產品進口也激增。馬來西亞和越南的電子產品貿易也出現類似的熾熱。這股貿易熱潮表明東南亞生產商及其美國客戶的「提前裝載」,因為這三個國家都將成為特朗普威脅徵收至少百分之十關稅的目標,故希望趕在特朗普就職之前完成交易。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中,中國企業轉移供應鏈以規避美國關稅,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是最大受益者。由於經濟放緩,中國越來越依賴對東南亞新興市場的出口來支撐國內製造業。但就如同泰國工業聯合會主席張學善(Krieng Krai)所言,除了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外,如果中國繼續通過東南亞「改變」貨物路線,東南亞可能面臨美國採取反規避措施的風險。
(作者為本刊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