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25-2-28
二〇二五年三月號
再探蕭紅香港行蹤:「樂道」與「長安街」(袁兆昌)

二○二三年夏,我在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舉辦了一場「蕭紅在尖沙咀」展覽,邀請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博士擔任演講嘉賓,在七月八日下午談談「難挽狂瀾:一九四○—一九四二年的香港」,根據「一九四一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現改稱為「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提煉的素材,分析當年蕭紅來港時複雜的內外情勢、香港淪陷經過,以及戰後的混亂時期,提供更多「蕭紅來港」背景,盼歷史學家的空間研究計劃可為戰前文學史添上更具體、更客觀的歷史描述,也希望吸引尚未沉迷文學閱讀的讀者,從空間角度跨越殿堂門檻。果然,講座吸引一群熱中研習香港歷史的讀者,以及歷史照片收藏者前來觀摩,書店一樓活動廳the HUB座無虛席。席間,我提示讀者,我們身處的空間,與當年蕭紅的樂道住處非常接近,只隔十多個門號而已。

樂道街景最難找到

早在展覽和講座籌備前一兩個月,我到浸大探訪鄺博士,借用歷史照片,叩門逐一請教,其中提到樂道的照片,尤其感嘆:香港許多街道環境,早已可從網上世界輕易獲得,唯獨樂道街景是最難找到的。我有向展覽主題講座另一嘉賓魏時煜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教授)請教。她在製作《跋涉者蕭紅》時,曾在社交媒體問讀者有沒有樂道照片,結果還是一無所獲。

鄺博士有一張藏品,是當年日諜以圖鑑形式繪畫九龍半島各建築物外貌(包括樂道兩側建築),作為戰時情報,可惜這種材料僅屬間接描述,難以作準。

鄺博士講座完結後,有一位讀者向我賜正「樂道」的陳述,並在她的手機相庫中,即時展示一張珍貴的照片翻攝紀錄。她是鄺博士的忠實讀者,知悉鄺博士近年收集一九四○年前後的航拍照片,其後發現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的樂道建築,並無顯著變化,推想蕭紅在樂道居住時的建築物外貌,應與她翻攝的照片雷同。她提示,那張照片是來自香港大學圖書館收藏的一冊《香港永安有限公司廿五周年紀念錄》(一九三三年出版。下稱《永安廿五》)中,具體地展示旗下物業的街景照片與簡單圖則。

樂道的「樂」,就是郭泉、郭樂兄弟取名字中的「樂」字。《永安廿五》具體地展示拍攝得來的街景。我們再對照航拍紀錄照片的樓頂外觀線條,幾可肯定蕭紅在四十年代居住的樂道寓所、大時代書局原址,屬永安有限公司所有。其時永安在九龍半島的樓房建築(統稱「永樂行」,建築連地下有四層高),不限於樂道,尚有樂道側靠的彌敦道、漢口道、北京道、彌敦道與柯士甸道之間、吳淞街等等,全部物業均有照片為證。

證實「大時代書局」在樂道八號

研究者初考蕭紅曾住在樂道八號。也有一說,是為到十三號《財經評論》搭伙食而搬遷到七號,看看《永安廿五》樓房「地叚平面圖」,再到樂道考察一下,其實八號幾乎在十三號對面。蕭紅搬遷到對面二三十米範圍內、同一建築結構的另一永樂行,「方便搭伙食」一說似要更多考據才可站得住腳。年前在《明報》另文為「大時代書局」地址做了考證,已證實「書局」地址就是樂道八號,同文也有寫《黃金時代》劇本「大時代書局」(尖沙咀)與「時代書店」(中環)的空間錯置或混淆二者,我們無法透過電影的描述,明確掌握蕭紅逃難路線,場景亦因書店書局之辨而讓讀者存疑。

綜觀每本蕭紅傳記書籍均提「樂道」,門號卻各有說法。資料流傳日遠,至今終得確認。我們追認了蕭紅住所,就在永樂行,連同斗室空間外貌一併「出土」,我們終於有了具體說法:蕭紅在港寓居,居於樓高四層的樓宇,居所屬永安物業。包圍着蕭紅居住生活範圍的,都是永樂行。樂道兩側建築物經歷多次改建後,仍保留門號的排列方式:東側雙數號,西側單數號。可惜的是今日雙數號八號原址改建為iSquare後,已被取消,只能根據單數號推敲八號原址位置。

永樂行樓宇建築結構,實用雅緻,一梯兩伙,每座均有煙囪。周鯨文《憶蕭紅》有寫「他們住一間二百尺左右的屋子,中間一個大牀,有個書桌,東西放得橫七豎八,還有一個取暖燒水的小火爐」。如果這個描述無誤,樂道單位一戶或有約數百至千平方呎。蕭紅與端木蕻良住在「大時代書局」其中一個房間,據袁培力研究所得,「書局」空間主要就是辦公室和職工住宿的房間,然後就是蕭紅和端木居住的房間了。如上述,永樂行單位並不大,如要營辦書店販售書籍,應該不夠空間布置?據此大可推想,謂之「書局」僅承「大時代書局」出版之名。許性初在香港設「大時代書局」以出版為主,甚至幾可推斷,端木工作地點就在房間隔壁。

蕭紅住在樂道,外出活動的話,北京道就是必經之路。在《永安廿五》的樂道街道原貌所見,街道中央有花圃,種有若干幼樹。樂道不是主要幹道,它有點像「里」的狀態:北行暫未見出口。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永樂廿五》地叚平面圖中,它對樂道北行盡頭的描述,是廢置物空間(GARBAGE)。四十年代地圖,則已有建築物的圖示。追溯至今,我們幾乎可以想像蕭紅走在樂道、在北京道的路邊小攤買香煙、在附近買番茄後上樓的生活情景,也可想像她與友往東一拐、一路向北,沿彌敦道步行至平安戲院觀賞《亂世佳人》,往南行經半島酒店看着海濱的火車鐵軌,走到天星碼頭等船到港島屈臣氏大藥房配藥(來自袁大頓文章)、「到酒樓飲茶」(來自周鯨文文章)、會晤文友、探訪戴望舒和周鯨文、參與文協各個歡迎會、出席紀念魯迅的活動……

尋找蕭紅曾踏足的啟德濱長安街

袁培力向我分享他再考蕭紅香港足迹的一條資料:「我和端木相識是在香港。一九三九年我在民生書院任教,家就住在啟德濱後面一條叫長安街的民生幼稚園樓上,對面就是民生小學(……)好像是一九三九年的舊曆元旦,端木和蕭紅一同來到我的稚園樓上的寓所。坐談了一陣,大家又一同下樓到啟德濱一帶漫步。當時所談的都不記得了,只記得的是講的香港天氣,雖在深冬正月,可是天暖如十月小陽春,實令我們這些來自黑水白山的遊子們噴噴稱怪!」(《文匯報》,一九八○年八月十一日),得知蕭紅曾到過「長安街」。在這段記述中,就是民生書院的舊址:啟仁道。

啟仁道和長安街就在一街之隔,街道毗鄰就是啟德機場和九龍灣海濱。如果張春風文章所寫的「長安街」記述無誤,他、蕭紅、端木見面的地點,就在今天沐禮街與AIRSIDE之間的地盤一帶:「好像是一九三九年」應是一九四○年。據袁培力考,就是二月八日—蕭紅抵港後第二十天:「二月八日,是舊曆元旦,蕭紅和端木蕻良到九龍啟德濱後面的長安街民生幼稚園,看望住在這裏的東北同鄉張春風,張春風當時在民生書院教書。蕭紅和端木蕻良在幼稚園樓上和張春風交談了一陣,又一起下樓到啟德濱散步,談論了香港的天氣。蕭紅說這個季節香港居然溫暖如春,她很驚訝。」

張春風來自東北,在民生書院教書,應是住在民生書院提供的宿舍。在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年間,民生書院正值興建新校舍、逐步遷校的時期。根據今日民生書院兩位老師協助翻查得到一九三八年的學校地址資料顯示,張春風居住的地址應在啟仁道四十八號或五十號。如果是「長安街」,也僅與啟仁道相隔一街。其時三人在張春風住處聊天的位置,經歷重建(啟仁道建築改為香港啟德國際機場的北部建築,今已夷為平地)和填海造地,早已面目全非。

三人來自東北,從甚少望海「黑水白山」的故鄉,來到舉目即可張看九龍灣海濱,體感氣溫與濕度的強烈差異,難以想像。重讀蕭紅絕無僅有的、常被人引述的香港環境描述:「這裏的一切景物都是多麼恬靜和幽美,有田,有樹,有漫山遍野的鮮花和婉轉的鳥語,更有澎湃泛白的海潮,面對着碧澄的海水,常會使人神醉的,這一切,不都正是我往日所夢想的寫作的佳境嗎?」不管它是描述啟德濱外的維多利亞港還是港島淺水灣,重溫張春風在報章上回憶四十年前的往事,讀者大可猜想香港對東北人的全感官刺激有多大。再看蕭紅在香港寫給弟弟的文章:「我們都是自幼沒有見過海的孩子,可是要沿着海往南下去了,海是生疏的,我們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飄飄蕩蕩的,前邊沒有什麼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我們當然知道,這段文字裏的「海」是個比喻,當中寫到「往南」這個明確的方向,無疑就是描述她從東北一直往南走、最終來到香港的心迹。

在港寫作碩果應受重視

回顧坊間討論了幾十年「蕭紅寂寞」的說法,再看她文友悼念、懷念她的追憶文章,可以確切地說:她一點也不寂寞。她在香港短短兩年頻繁的社交活動,或許比她出版《生死場》後的活動次數還要多?文化界舉辦的作家歡迎會(永安旗下的大東酒店、娛樂戲院的溫莎餐室、思豪大酒店等)、學校邀請的演講活動(養中女子平民免費學校、中華中學、嶺南大學等)、紀念魯迅的活動(孔聖堂),以至於與文友飲茶,都在各篇文章記錄下來。

蕭紅在港寫作的碩果,至今仍未受香港重視。就讓我們繼續沿路尋索,追看更多早被埋沒的、本來就是屬於香港的那些故事。

(圖片由袁兆昌提供。作者為香港作家、文藝教育工作者,編著有《蕭紅香港生活街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