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25-3-28
二〇二五年四月號
「多元性別教育」是否真正的「教育」?(葉泰浩)

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 --舊稱性别認同障礙症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GID),意指「個案在表達或經驗自己的性別與其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之間明顯不一致,並造成個人在社會、職業或其他方面出現嚴重困擾或傷害。」(1)社會上一般稱為「跨性別」 (Transgender)人士。有論者認為性別不安者的困擾及傷害,是來自社會不接受他們以自己意願的性別展現人前,在這個思維之下,LGBTQ運動鼓吹一種「多元性別」的教育,聲稱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沒有直接關係。生理性別只有男女,社會性別可以多元;多元性別,可以解決性別不安者的困擾及傷害。在台灣,多元性別的議題已從不同角度寫進小學教材,這意味着學生在小學階段,已接觸到生理性別並不是唯一的性別,人亦可以選擇自己的性別。究竟,多元性別「教育」是否為「性別不安」對症下藥?這種「教育」是否真正的「教育」?

欲觀看全文,請登記成為《明報月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