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集
《蜀山劍俠傳》由頭到尾是一次又一次正邪劍俠之間的戰役。那麼還珠樓主筆下的正派、邪派行事如何區分呢?邪派劍仙、妖魔、精怪都極端利己,為了增強自己的法力,任意殺害人類和生物,以役使他們的生魂,還行採補術;師徒、同門之間情誼薄,多考慮利益。正派劍仙則用心在修煉上,目的是救助受害的蒼生,師徒、同門之間,情誼深厚。
小說中大部分正派劍仙都屬道教,對妖魔、精怪殺無赦,並取其靈珠煉為法寶。他們對罪大惡極的劍仙,也無情斬殺。不像佛教講慈悲,戒殺生,道教劍仙是正邪不兩立的。道教在正邪對立上,跟基督教的神魔對立類似,但是道教不像基督教,上帝有絕對權力。道教天界大神眾多,各司其職。地上的人類也可以修煉成仙人,再飛升為天上神仙,而且正邪之間是流動的,如同陰陽互生,邪派人物可能改邪歸正,例如二矮原是妖屍谷辰的門下,後來棄暗投明,拜李英瓊為師。
《蜀山劍俠傳》中邪派的大剋星,就是合璧的紫郢劍與青索劍,一紫一青兩道劍光一旦合流,能腰斬魔頭、銷毀魔界法寶。而這兩把劍的主人居然是十四歲的李英瓊和十六歲的周輕雲,兩位都是峨嵋派的小輩劍仙。兩人的父親是明末清初的武林俠士。此小說五百萬字,還珠樓主由一九三○年二十八歲開始寫,寫到一九四八年還沒寫完。這大部頭小說的主角怎麼會是少女呢?
還珠樓主原名李壽民,生於一九○二年。一九三○年十一月發生一件震驚全國的法庭案件:大中銀行的老闆孫仲山在天津法院控告李壽民拐帶良家婦女,即他女兒孫經洵。原來李壽民在孫家任家庭教師,跟二小姐孫經洵相戀,她父親孫仲山大怒,辭退李壽民,並誣陷他,要害他入獄,害不成又告上法庭。哪知開庭之日孫經洵小姐自己出庭,宣告她已成年,可自主婚嫁,兩人情投意合,何來拐帶?李壽民獲判無罪,兩人一年後舉行隆重婚禮。在那保守年代她竟敢公然對抗父親,傲視成俗,真是氣勢如虹!我想《蜀山劍俠傳》女主角原型,應該就是孫經洵。
我也曾想何以胡金銓武俠片的亮點常是英氣逼人的女主角? 如《大醉俠》的金燕子(鄭佩佩飾),《龍門客棧》的朱輝(上官靈鳳飾),《俠女》的楊慧貞(徐楓飾)。考察不出金銓年輕時期認識的人之中誰可能是她們的原型。也許他把心中的理想女性投射到大銀幕上:正義凜然、技藝高強、美如霜雪。也許他為兩千年來受壓迫的女性打抱不平,所以在銀幕上把她們塑造為堅韌強大,傲視群雄的女子。
《蜀山劍俠傳》中的對決必然邪不勝正,正派的終極法寶就是雙劍合璧。李英瓊和周輕雲初次合璧是斬殺妖屍谷辰一役,故事見一一二到一一七回。谷辰是峨嵋派開山祖師長眉真人時代的妖魔,長眉真人飛升之際來不及殲滅他,就用火雲鏈把他鎖在莽蒼山的山洞地窖中。兩位少女英雄出現時,谷辰的元神已練到肉身可以在洞外五里方圓來去,他殺害了上千隻猩猩和馬熊,用牠們的生魂來煉妖幡。還珠樓主塑造的負面角色形象常比正面的鮮明。谷辰的模樣怪異:「四五尺高、塌鼻凸口、紅眼綠毛、一身枯骨、滿嘴白牙外露的殭屍。」
英瓊得天獨厚,不費力就獲得紫郢劍,又有神鵰、靈猿作為隨從,還有熟知異教路數的徒弟二矮協助她。輕雲就沒那麼幸運了。紫郢、青索是祖師長眉真人的仙劍,藏在莽蒼山,仙劍已有靈性,封印開了,如沒遇上主人就會飛去北海。輕雲收青索劍要按照長眉真人留下的柬帖,找五位小輩劍仙協助。於是輕雲手拿劍鞘:「青光倏地在空中一個大翻滾,大放光華,掙脫原來四口飛劍……(輕雲)使用收劍之法……猛覺一股寒氣,疹人毛髮……幸而人英飛來……英瓊劍光也同時飛到,兩下一合,將青光壓住。輕雲才覺站定,六人五道劍光,緊逼着這青光緩緩歸鞘。」輕雲連收取青索劍都大費周章!
匹配英瓊,輕雲的氣勢是否弱了些?非也,還珠樓主深諳道家之旨,英瓊性急剛烈,輕雲冷靜柔和,一陽一陰,劍亦如此,紫郢陽剛、青索陰柔。像是她們二人同行到莽蒼山等候青索劍出世,英瓊聽說自己的隨從靈猿被谷辰捉去,當下要衝去妖洞,是輕雲擋她下來,說等適當時機。是的,還珠樓主對時機的掌握非常精準。例如谷辰法力如此高強,他怎麼可能被小輩斬殺?時機也。此外,他有眷戀法寶的弱點。
眾小仙按照前輩劍仙華瑤崧信中指示的時辰行動。英瓊、輕雲是第一次合作,還不懂得使用雙劍合一。他們攻入魔陣時,谷辰已脫去火雲鏈枷鎖,也知道紫青雙劍是魔派剋星,他只消遁去就可以成為世上一代魔王。但谷辰留下來,一面用黑煞飛劍抵擋其他小仙的劍,只躲開紫郢和青索;一面拔幡,因為對煉好的八十一面妖幡,心中不捨,此其一也。小仙笑和尚忽然想到毀幡這一招,就用飛劍去斬幡,谷辰心亂了,此其二也。紫郢劍追來時,心亂的谷辰還以為是金蟬的紫色霹靂劍,此其三也。全都是機緣巧合。
最後谷辰「猛見輕雲青索劍迎面飛來,一時亂了步數,不及躲閃,打算姑且一擋再走……無巧不巧,英瓊紫郢劍也同時飛到,青、紫兩道光華無心合璧,光華大盛,幻成一道異彩,繞着黑氣只一絞,只聽吱哇兩聲慘叫,黑氣四散,一朵黃星疾如星飛。」兩位少女斬了大魔頭谷辰,首次合璧就立大功,只是他的元神逃脫了。我想「無心合璧」更表現了道家的「道法自然」,是還珠樓主的神來之筆。
(作者為著名作家及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