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集
2025-5-29
二〇二五年六月號
善耕心田(李焯芬)

《明報月刊》這個專欄取名「心田集」,讓我想起《雜阿含經》中提到「眾生為田」、「善耕心田」的比喻。

佛教所講的「善耕心田」,是鼓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心,不要讓它心猿意馬,被情緒牽着鼻子走,乃至心潮逐浪高、氾濫成災。

所謂「心隨境轉」,就是指我們的心容易受到外境(或外在因素)的影響,隨之而波動起來。例如,聽到別人讚美自己的一句話,便感到欣喜莫名。反之,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一句話,則會心生怒火,馬上準備反擊。這種為別人一句話而活的心態,既未能達到古人所講的「寵辱不驚」,自然也不能為自己帶來持久的快樂。反之則是「境隨心轉」,自己心中有智慧,於是有定力,進而致力改善周邊的環境,令事情朝更好的方向發展。誠如貝多芬所說:心是一切偉大的起點。我們心中有個善念,有個理想,於是盡心盡力去實現這個理想,讓願景變成現實,世界因而變得更美好,這就是「境隨心轉」了。

我們要讓自己的心中有智慧、有定力,那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自己去認真思考、去感悟。換句話說,需要去耕好自己的心田。我們在這裏,不妨分享一下釋迦牟尼的個人經驗。他把自己思考和感悟的經驗,總結成「因緣觀」、「四諦觀」、「無常觀」等一些觀點。或許我們可以在這裏簡單說明一下。

所謂「因緣觀」,就是說:世間萬象,其實背後都是有其因緣、原因、或成因的。這包括了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也包括了人類社會裏的各種現象。舉個例說,春天裏百花盛開,這無疑是一個自然現象。背後的因緣或成因是隨着春天的到來,天氣回暖了,陽光雨露都充足了,於是開花的條件都具足了。條件成熟了,花就自然開了。反之,在隆冬嚴寒的田野裏,不具備開花的條件,花就不會開了。在日常生活裏,我們要成就一件事,也需要去創造條件。例如,我們希望考試成績美滿,就需要用功溫習、為考試作好準備。我們如果想升職,就需要努力工作,爭取較好的業績,為自己升職創造條件。

「因緣觀」也鼓勵我們,如果在人生路上遇到一些挫折時,與其氣餒或怨天尤人,不如冷靜地找到這次失敗的原因,找出改善的方法,努力去改善自己,為未來的成功創造條件。人生路上的起起落落如此,自然界的現象亦如此。以天災為例,儘管我們不能準確預測大地震的來臨,但我們可以提升建築物的抗震標準,做好加固工程。這樣一來,儘管地震仍會發生,我們可以令樓頂不致跨塌下來,避免嚴重的人命傷亡。水災也是,我們可以在修堤築壩的同時,改善江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多種樹,減少水土流失,減少河流泥沙,避免河床高懸和河道淤塞的現象。事實上,這也是中國水利工作過去幾十年的目標。至於對治瘟疫或病毒的傳播,我們可以開發針對性的疫苗,同時做好避免病毒傳播的各項衛生措施。冷靜面對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找出有效的對治方法,然後落實這些對治的方法。這既合乎科學方法論,同時亦是佛理中的「四諦觀」。「四諦」是苦、集、滅、道。意思就是:問題出現了(苦)、先找出它的根由(集)、再找出對治的方法(滅),然後予以落實並解決問題(道)。

自然界的花開花落、人的生老病死,清晰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生的變幻無常。無論是宇宙、自然界,或是人類社會的許多現象,往往都是複雜的、多元的,不易在我們有生之年全面了解、全部掌握。各家各派學說中,當然有不少的真知灼見,也有不少的真理;但是不是真理的全部?值得我們去細心思考。星雲大師曾寫過一首詩歌《一半一半》,內容如下:

  

白天一半,晚上一半;

善良一半,邪惡一半;

男人一半,女人一半;

真的一半,假的一半。

佛的世界一半,

魔的世界也一半;

你一半,我一半,

這個世間,誰也無法統一另一半。

努力好的一半,壞的一半自然減少,

接受美好的一半,包容殘缺的一半。

才能擁有全面的人生。

  

這首詩歌告誡我們:世界上百分之百完美無缺的人和事不多。表面上無論是多完美的人或事,背後都可能有些不那麼完美的地方。有時好與壞、天堂與地獄,都在一念之間。成功的時候,不要完全忘掉失敗的潛在風險;失意的時候,也不要排除經過一番努力後,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有時,在熱戀中,我們只看到意中人的各種優點,看不到任何缺點。到熱戀過後,對方的缺點逐漸浮現時,便會覺得很失望,有時還會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無常觀」和《一半一半》的歌詞,都在鼓勵我們客觀、冷靜、全面地看待事物,既看到優點,也要同時看到缺點,避免情緒上的大起大落,以及日後的失望、失落。

我們如能善耕心田,收穫的是人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活得輕安自在,才能讓心間有一份持久的快樂。《心經》的第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概括了這個觀點。觀自在菩薩,就是大家聽聞過的觀音菩薩。菩薩悲智雙運,修慈悲時救苦救難,修智慧時得自在,故又名觀自在菩薩。菩薩在甚深禪定之中,觀察到世間萬象背後皆是有其因緣或成因的,包括人生路上的起起落落、成敗得失。看透了這些問題背後的成因,就能更坦然地接受或面對這些問題,從而較冷靜地解決之。因此,我們就能度過一切的困難、一切的苦厄。而這也就是我們善耕心田的收穫。

(作者為本刊顧問,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