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語言,是跨國文化交流的敲門磚;思維,是打通文化差異的鑰匙。為了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不出國也能近距離接觸外國文化,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HKMU LiPACE)舉辦「國際文化周」,邀請不同國家駐港領事館負責人走進校園分享文化趣事珍聞,設計一系列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了解、學習,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HKMU LiPACE至今已舉辦超過十場「國際文化周」相關活動,廣受學生歡迎。
HKMU LiPACE院長曾德源博士熱心教育,任職於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超過三十年。在二○一一年,他看到一般學生無法參加國際交流的痛點,深感香港必須大力提倡在地國際化教育,以論文發表於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探討這一問題。加入HKMU LiPACE後,他致力推動香港職專院校國際教育在地化,惠及廣大學生群體。「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沒有機會出國交流學習」,曾德源博士稱實現國際教育的最好方式是交換學習,但受限於資金、時間、人力,「『國際文化周』為學生們提供在地感受別國文化的機會,且人人可參與。」他也指出在當前就業環境下,企業內逐漸地加入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在地國際化教育提供了能幫助學生提前適應的應對方案。香港處於老齡化加速時期,意味着需要納入外來年輕人口,本地學生需拓寬國際視野。
直立大樓裏的教育創造力
異國膚色、別樣風情的語調、濃郁的食物香氣……電梯門似任意門,打開便置身另一個國度。這是HKMU LiPACE「國際文化周」的魔術,邀請不同國家的領事到校園分享本國特色文化,用裝飾、特色食物、書籍、音樂等讓師生身臨其境。
這間高等職專院校,是九龍貿易中心裏富有新生命力的教育基地。「學生了解一個國家的風情、懂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地拓寬人脈、發展職業。」在曾德源博士看來,在地國際化教育符合人才需求導向。「作為香港一所本地大專院校,我們也需要增加一些對其他國家的深度了解,讓大家聽到他們的故事,這是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的一個關鍵。」
穿綠衣迎接守護神的愛爾蘭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津巴布韋爭取獨立的歷程……通過介紹、交流、體驗等方式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國家文明。曾德源博士相信認識一個國家的文化,是體現對該國家的尊重,也是必備的自我學習能力。
「辦成一次活動並不容易,尤其是與各國領事館的合作。」曾德源博士笑稱他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時。他常「三顧茅廬」,反覆向領事館自我介紹和說明來意,也少不了「做功課」了解某一國家的特色文化,找到引起對方的合作興趣的共鳴點,希望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
強烈的教育奉獻情感是一種良性的互動。在此前的匈牙利文化活動中,曾德源博士希望能夠以二○二三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作為主題,但匈牙利領事館負責人並沒有理科背景,主講的任務便落在曾德源博士身上,於是他自己尋找資料,結合自己以前念生命科學的知識製作演講稿。另一方面,匈牙利人員則連夜準備家鄉小吃,和HKMU LiPACE開開心心達成合作。
「我真是非常意外和感動,他們凌晨起來準備點心,這種誠意是國際文化交流的最好例子。」他認為各國領事的支持和學生們的積極參與,都是他堅持推動在地國際化教育的動力。
巧設活動打造專屬文化印記
一口來自芬蘭的Voisilmäpulla(一種著名的芬蘭牛油甜麵包),絲絲香甜的薑味,似漫步在平原雪地上觀賞極光;一口津巴布韋藍莓,恍如乘木舟置身馬納波爾斯國家公園(Mana Pools National Park),身側是野生動物,遠處是壯觀的草原景象。曾德源博士巧妙地利用食物的魅力將文化教育帶進校園。
HKMU LiPACE「國際文化周」的活動以Fireside Chat(講座對談)、美食品嘗、或文化工作坊為基礎。「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我們需要考慮現在的學生喜歡什麼。」曾德源博士從學生角度出發:「大家現時都喜歡Chiikawa(《吉伊卡哇》為日本漫畫家所作有關小動物的日常故事,因形象可愛、具有生活氣息廣受大眾喜愛,成為當下熱門的IP),在荔景校園我們就設置了相關的布置,以作社交情感學習(social-emotional learning)、情緒管理和精神健康方面的教育;在葵興校園則設置了姆明(Moomin)角落。這些可愛的動畫形象都很受學生歡迎,並且可以透過它們讓學生了解當代日本社會現象和傳統芬蘭精神。
用興趣吸引關注,以關注增強學習欲,是曾德源博士的初衷。他想起一些文化節上,各國有不同展位。對於這種形式,他表示:「邊走邊吃,當然有意思,但是這種方式只是走過場,學生們並沒有了解到一個國家的文化。」「趁墟式」的國際美食節活動使他了解到,美食不是一個國家文明的全部。於是,在「國際文化周」裏,曾德源博士以美食吸引學生,以講座或觀影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外國文化。
觀影活動不是單純的影片播放,曾德源博士借影片展現國家文化,設置講解和問答環節,讓學生不再是走馬看花,而能有所感悟。除了選擇有文化特色的影片,他還限定參與學生的專業比例,「讀創意媒體的學生更知道如何賞析電影,對他們的學習就業更有幫助。」曾德源博士對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周詳。
埃及觀影活動選擇了一部時長一小時五十分鐘的電影Cairo Time,涉及了三對主角的故事線。由於情節複雜,有建議讓他把影片剪輯成幾分鐘的精簡版,但出於保留故事完整,並考慮到學生們的接受程度,曾德源博士決定在原影片中途插入簡單的導賞環節。他收集了大量開羅歷史、文物及人文的資料,以求盡善盡美。
圖書館沒有合適的關於埃及文化習俗的書籍,他就去添置。「功課要做盡。」曾德源博士堅持認真對待每一種文化,深入淺出地把文化帶給學生。
曾德源博士常強調3i教育(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in-Place、跨文化意識Intercultural Awareness和共融Inclusiveness)結合職專教育的需要,他調整學分考核和課外實踐活動佔比,踐行寓教於樂。他希望教育國際化和教育在地化實現「1+1>2」。
課外實踐活動除了「國際文化周」,還有交流團、職場考察、擔任電台主持、工作體驗計劃等;也有本地社區活動,如大坑舞火龍、認識宗教齋戒、製作港式奶茶等。
合作深化在地國際化教育
在地國際化教育是HKMU LiPACE的特色之一,學院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除本地生外,包括南亞、內地及其他少數族裔學生等。據曾德源博士表示,近年學院每年平均收到約五千至六千份申請,今年文憑試放榜後,入學申請較去年同期增一成,其中醫療護理、心理學及犯罪學高級文憑最為熱門。
內地生可通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或認可海外學歷申請進入HKMU LiPACE修讀兩年副學位課程,成功畢業後,可申請銜接至香港都會大學或本港其他高等院校學士學位課程,或赴海外升學。
HKMU LiPACE與多間內地高等職業學院和大學達成合作。以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深信息)為例,該校學生參與兩校合作課程,成為深港合作班一員,畢業時將分別獲頒兩校獨立文憑,學生可憑藉兩種文憑申請就讀內地、港澳或海外學校的學位課程。雙文憑課程有助提高學生潛力和就業競爭力。四川長江職業學院也與HKMU LiPACE開展交換項目,學生可到香港參與體驗本地學習生活。此外,HKMU LiPACE與華大基因(BGI)和中國科學院達成合作,派出多位學生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實習,讓學生了解工作環境,增強就業信心。
這所甲級商業大樓裏迸發活力的校園正在不斷與國際交融,各國的文化在幾層樓的空間裏閃耀。曾德源博士栽樹、育樹、護樹。學生們走進這裏,與文化親密接觸,味覺打開了看世界的眼睛。
「國際文化周」為香港都會大學三十五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自九月以來,HKMU LiPACE先後與芬蘭、津巴布韋、埃及、匈牙利及日本領事館成功合辦了五場特色文化活動。而二○二五年一月二十一日與印度領事館合辦的活動則更完美的為「國際文化周」劃上圓滿句號。
(圖片由HKMU LiPACE提供。作者為本刊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