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動向
2025-3-28
二〇二五年四月號
霓虹燈滅.光影永存:告別新光戲院(郭豪昌)

二○二五年三月四日零時十六分,隨着北角書局街兩幅「新光戲院」霓虹燈牌漸次熄滅,一百零八顆懸垂半世紀的波球燈光暈消散,香港唯一的私營粵劇殿堂——新光戲院,在千多名市民的倒數聲中,完成歷史使命。這座見證香港文化流轉五十三載的藝術地標,在《小平你好》上演後劃上句號,結束半世紀使命,「粵劇殿堂」終歸要成為歷史。「去新光睇大戲!」的口號已成絕響。氍毹留下的脂粉,樂池縈迴的餘音,成為本土藝術文化的重要印記。 

夢想舞台:氍毹上的輝煌歲月 

在香港文化版圖之中,新光無疑是本土文化藝術的一顆明珠。儘管時代轉變的磨練、潮流的衝擊,卻把這顆明珠擦出光芒。 

新光戲院自一九七二年建成,坐落北角英皇道僑輝大廈,前身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廠,初時由銀都娛樂有限公司管理。後來改為戲院,附設大型舞台及化妝間,用作不同類型演出。新光戲院本以播放電影為主,自八九十年代,開始租予粵劇團體,逐漸成為粵劇演出的重要地標,戲迷看大戲的聚腳點。數十年間,幾乎所有著名粵劇紅伶都在此留下足跡,孕育眾多粵劇人才,也成為學藝青年夢寐以求的聖地,渴望踩上這片毯氈。 

回顧八九十年代,新光曾舉辦不少戲曲盛事,每逢農曆新年,各大劇團班霸都紛紛爭取賀歲檔期,一連可演出十至二十多場,每晚皆掛上「全院滿座」的橫額。還舉行過中國地方戲曲展、神州藝術節、紀念徽班晉京二百周年、紅樓文化藝術展等;而粵劇紅伶新馬師曾聯同有「活曹操」之稱的京劇名家袁世海,在新光合演《華容道》,分飾關羽和曹操;林家聲也在新光作告別演出,「林家聲舞台藝術匯演」連演三十八場林派戲寶,場場全院滿座。新光舞台薈萃各派戲曲藝術,為本土戲曲輝煌發展,烙下印記。 

新光蛻變:東方百老匯的誕生 

隨着時代變遷,娛樂方式多樣,粵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至九十年代,新光開始面臨各項經營問題。二○○五年,當時業主已有收回物業發展商場的打算。當時得業界代表汪明荃與業主交涉溝通,加上政府協助,得以續租七年。雖然經歷風波,但無損新光在全球的文化地位。二○○九年,美國《時代雜誌》曾選出二十五項「遊客不容錯過的亞洲體驗」,當中三項來自香港:包括新光戲院、李小龍故居及香港電影資料館。而新光戲院更排在第七位,是香港項目之中排名最前。同年,特區政府亦公布核實粵劇列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香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惟二○一二年,新光戲院再次面臨結業危機,最終幸得當時「盛世天」戲劇團創辦人李居明承租,斥資過千萬鉅資翻新戲院,打造成「粵劇殿堂」,改名「新光戲院大劇場」,並成立「新光中國戲曲文化」。保留可容納千人的大劇場(一院),並重修可容納百人的戲院(二院),裝上三面銀幕技術,成為全港首間設有三面銀幕的戲院,座椅闊落舒適。新光重開揭幕當日,已故粵劇名伶紅線女專程由廣州來港剪綵,一曲《荔枝頌》,一幅墨寶作賀,對新光粵劇給予莫大鼓勵及支持。 

在李居明的經營下,新光重煥生機,擴展藝術範圍,引入多元化節目,打造成「東方百老匯」。如開拓戲曲節目的劇種,舉行中國京劇名家名劇大匯演、茅威濤《西廂記》封箱大典、北京京劇院梅蘭芳劇團「梅葆玖經典之夜」、凌波黃梅調、福建高甲戲、崑粵折子戲交流;上演大型舞台劇:如《南海十三郎》、《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麗花皇宮》、《莎士對比亞》、《雷雨對日出》、《小城風光》、《玻璃動物園》等;還有各類金曲、粵曲演唱會、音樂會、棟篤笑節目;同時推廣電影文化,舉辦李小龍電影日、周日放映主題懷舊片、推出午夜場等;在千人戲院重放懷舊經典電影《亂世佳人》、《賓墟》、《齊瓦哥醫生》,令人懷緬。這十多年間,新光重燃光彩,比昔日更添活力,搖身一變成為集戲曲、舞台劇、演唱會、音樂會及電影於一身的綜合表演地標,延續文化保育的使命。 

經歷半世紀歲月,新光戲院仍保留別樹一格的建築特色。大堂蘊藏傳統色彩,頂部排列一百零八盞黃光圓球燈,由六十年代沿用至今,曾指引無數觀眾穿越塵世紛擾,走進戲夢人生,尋得心靈澄明。一顆顆璀璨明珠,映照藝林光輝。重修後裝上一幅大型「粵劇殿堂」牌匾,「歌鬘嬉舞,盛世和聲」,更添典雅。劇場入口,擺放一座銅鑼,每逢節目上演前都敲打銅鑼,寓意開鑼大吉。步入二院的梯間如光影隧道,布滿燈泡與鏡子,流金歲月,光芒四溢,滿是電影感。還有高掛大堂入口的「全院滿座」布幅、全港最齊全的戲曲影音專門店、裝放不同節目戲橋的櫃子、屹立不搖的經典磅重機,還有宣傳節目的巨型燈箱,高掛英皇道的大型展示宣傳板,獨一無二。還有千人觀眾席的鑄鐵支架、鑲嵌花紋的舞台欄杆、容納二十位樂師的樂池,全都留下歷史印記。新光的一事一物、一壁一畫,彷彿在訴說自己的文化與歷史故事。無論裝潢、儀式、節目,都瀰漫文化色彩。 

鎔古鑄今:粵劇藝術與時代接軌 

在過去十多年,李居明在十二年間創作共三十七部粵劇作品:有重塑巾幗英雄《大赤壁賦》、《俏孔明》;刻畫神妖鬼怪的《西遊記》、《封神畫夢》、《聊齋驚夢》;諷刺世情百態的《花海紅樓》、《潘金蓮新傳》;歷代文豪傳記《情話蘇東坡》、《李清照新傳》、《納蘭三詠》、《孫子無双》;融合多元藝術的《錢塘金粉》(由電影到舞台)、《神狐綺夢》(神話式風格)、《李白紅梅》(糅合西方電影橋段);延續曲本成劇的《海瑞鬥嚴嵩》、《大鬧梅知府》;宗教神祇哲理的《金玉觀世音》、《鳳凰天妃》、《關公月下釋貂蟬》等…… 

不論在粵劇劇本題材、演繹手法、角色形象、舞台效果等不同層面,開創獨特意念,為粵劇藝術展現多元姿采。作品不乏文學經典的重塑、人物形象的重雕、藝術作品的轉移、粵劇舊本的延續,甚至積極開拓多部近代史題材的作品。在傳統基礎上,融合新元素,除了重視劇本情節、文學及娛樂性,也重視作品哲思主題,突破程式限制,融入時代,讓觀者從戲中啟迪人生。一系列作品,對香港粵劇創作及文化教育,均產生極大推動力。 

自二○一六年起,更開創先河,撰寫多部近代史為背景的粵劇。第一部《毛澤東》(二○一六)、第二部《粵劇特朗普》(二○一八)、第三部《共和三夢》(二○二○),第四部《智擒四人幫》(二○二二)、第五部《小平你好》(二○二三)。這些作品從近代政治人物,寫到中外國際議題,甚至跨時空,連貫百年近代國史。近年《粵劇特朗普》更成為「年輕人專屬」的粵劇作品,多次重演都就着時局更新內容,追貼時事熱話,讓粵劇藝術與時代接軌。 

依依惜別:當代文化價值的反思 

在新光離別前夕,主辦方亦特別安排連串活動。包括「大迷信電影節」公映八部電影;上演粵劇作品《粵劇特朗普》、《金玉觀世音》、《秦王孟姜》、《小平你好》;舉辦新光開放日、電影午夜場及子夜場等,讓大家在新光共度最後的美好時光。在結業前一星期,北角英皇道兩側,每日聚集手持相機的市民,有戲迷、有街坊、有攝影發燒友、有文化保育者,有學生……,穿梭人群。有的走在行人路上,爭取最佳位置,留下一幀與霓虹燈牌共存的歷史照片;有的走進大堂,在「粵劇殿堂」匾額下打卡,為曾踏足文化地標留下印記;有的用輕柔指尖,輕撫戲院外牆的斑駁磚石,似在感懷數算歷史的痕跡…… 

  隨着霓虹燈滅,最後一次拉下無情的紅幕,舞台上的光與影,凝結一個時代變遷的剪影。李居明在熄燈儀式言:「新光只是一個硬件,儘管它離開我們,但它的軟件(三十七部粵劇作品、一系列的電影製作、文化活動等)、新光精神,是永遠存在的。我們仍可繼續在周邊劇場上演粵劇,在未來日子,我希望有更多新形式推廣文化藝術,延續新光精神。」 

新光戲院完成使命,只是一個實體空間悄然消失。從李居明對文化推廣的熱誠,深信新光半世紀的文化精神,能夠得到更好的蛻變,在不同地方繼續燃點「新光」姿彩,散布不同新角落,發光發亮。 

回顧新光半世紀的印記,可以明白一門藝術及文化價值,除了基建、硬件、資金,還有藝術本身的文化精神內涵,以及藝術與人文生活的連結。近日,啟德體育園開幕,眾人追逐盛事經濟,為新場館感到自豪;但,又有多少人,懂得注視新光背後無價的文化植根,為它的離別,感到一絲可惜?儘管各個新場地硬件多麼完備,又能否複製新光的人情溫度? 

(作者為資深粵劇劇評人,現職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