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2019-7-28
二〇一九年八月號
巴赫的《聖經》(陳廣琛)

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西方音樂史上擁有崇高的地位。他是歐洲幾百年來音樂傳統的集大成者,也對後世的作曲家產生了持續深遠的影響。巴赫生活於十七與十八世紀之交的德國,畢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更在生命最後近三十年的時間裏,出任萊比錫聖托馬斯學校(Thomasschule zu Leipzig)的樂長,負責這座名城的禮拜音樂演出。在這種氛圍裏,巴赫的音樂與基督教自然密不可分。事實上,他在大部分作品手稿的最後,都寫上「S. D. G.」,也即拉丁文的「榮耀只歸於主」(Soli Deo gloria)。可以說,巴赫的宗教信仰,是他整個創作生涯的核心,而這種信仰的權威來源,無疑正是《聖經》。

說到《聖經》,有一段不得不提的因緣:在巴赫誕生前一個多世紀,正是震動歐洲的宗教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階段。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掀起了對羅馬教廷權威的質疑,而他的武器,恰恰是《聖經》。在他看來,信仰必須由個人直接參與;參與的方式不是藉助他人的解說,而是自己對神聖文本作認真的閱讀與深入的理解。他的一大功績,就是把《聖經》從拉丁文譯成德文白話,讓普通信眾能自己去琢磨教義。

這種注重直接閱讀、獨立思考的傳統,在虔誠而勤奮的巴赫身上發揚光大,也是理解他音樂世界的一把鑰匙。《聖經》文字所表現的內容,無論是抽象教義、形上哲理,還是鮮活生動的故事、令人如身臨其境的畫面,都是巴赫畢生鑽研的對象。常言道,巴赫的音樂是聲音的建築,善於表現簡潔如數學般的秩序。此言固然不差,但卻掩蓋了其藝術的另外一面,即他用聲音來繪畫、講故事的超凡才能。鄙人前幾年與朋友合譯了巴赫研究史上的一部巨著──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的《論巴赫》,此書立論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打破「巴赫的音樂是抽象的」這種偏見,恢復巴赫作為「聲音畫家」的地位。

但是巴赫離我們年代久遠,他如何閱讀、理解《聖經》,我們還能如何知道呢?或許是神恩眷顧,巴赫持有多年的那本《聖經》,奇跡般流傳了下來。此事說來也頗為傳奇:巴赫於一七五○年逝世後,他的藏書曾經被編目,其中包括一部由神學家卡洛維(Abraham Calovius)編撰、帶有路德注解的《聖經》。此後它不知如何流落到美國費城──費城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多德國移民──於一八三○年左右被人買下,隨後贈送給密蘇里州的協和神學院。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一九三四年,路德宗神學家李德(Christian Riedel)才偶然發現,這本《聖經》上竟布滿巴赫的手跡,且達三百四十多處,那正是他多年閱讀時寫下的頁邊注。這些筆記,既有對樂思的提示,也有對神學問題的思考,充分展示出巴赫思想的深度,以及抽象概念與聲音之間的共生關係。

如果我們在沉醉於巴赫超凡入聖樂音的同時,能有機會讀一讀這些筆記,應該會明白到一點:在巴赫的世界裏,所謂的抽象與具體、視覺與聲音的分野,都是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