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一
晨光熹微,早上的空氣清新一片,太陽漸漸升高,到來飲茶的人也越來越多,雖然不是居亭樓閣,叫的卻是茶居、茶樓、酒家,就在風沙黃土的大地上,露天擺滿檯凳,坐的坐,蹲的蹲,是蹲在圓凳之上,或「戙」高一腳,每檯下會有痰罐,洗杯筷的可以倒下,口水濃痰當然更是順理成章,農耕文化未改了吧。攤開報紙,水滾茶粗,揹着點心的叫賣,挽着水煲的橫衝直撞大叫滾水讓開,也不是一盅兩件的悠閒,要的是吃得飽肚而開工去。點心包點都特別大件,糯米雞、銀針粉,融入天地大自然的風味,其中的大包有說是前天賣剩的菜餘,內裏「立立雜雜」,一兩個就吃得滿足,注滿能量,在朦朧的朝陽下,陽光在樹梢篩透而過,氣氛遙遠夢幻,是一張那年頭朝氣勃勃的香江平民圖!
早年的大同酒家有對聯:「大包易賣,大錢難撈,針鼻削鐵,只向微中取利。同父來少,同子來多,簷前滴水,何曾見倒流。」良心老闆賣大包賺得不多,慨歎孝道不存!星期天,同子來的,會買一本《小朋友》或者《兒童樂園》,旁邊有時還有幾部小飛象、大鱷魚的搖擺機動遊戲,飲茶成為了小朋友真實的兒童樂園。
二
《兒童樂園》創刊於一九五三年一月至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停刊,共出版了一千零六期,播音台、小圓圓、寓言故事、科學知識,甚至日本來的叮噹,健康益智,社長張浚華女士與主編羅冠樵先生為小朋友們種下良苗。今年香港書展,主辦者特意為它舉辦了紀念展覽,當年的兒童都成為了父母輩甚至爺爺了。
三
畫壇中提起兒童,會令人想到西方的保羅.克利(Paul Klee),作品充滿音樂節奏感的童趣;一生像是小朋友鬼馬活潑的畢加索(Picasso);近年日本的奈良美智、中國的劉野等,喜歡以兒童為主題,只不過借兒童之名,寫的卻是成人世界中的狡詐世故。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是樂園中蹲着一旁的小孩,滿懷心事獨個兒繪畫着悲愴的小鳥魚兒,哭之笑之,與另一邊的喧嘩熱鬧對比起來更顯得孤獨;齊白石是從樂園中走出來仍回味着童年的一位老人,落筆天真爛漫卻又老辣,似與不似之間恍若兒童畫,程十髮、丁衍庸、方召、黃永玉幾位都樂在其中,當然不得不說豐子愷大師,豐先生在樂園中與小朋友玩得不分你我,樂不可支,他說:「美術是人生的『樂園』,兒童是人生的『黃金時代』。然而出了黃金時代,美術的樂園就減色,可勝歎哉!」也許因此他一直不肯走出樂園!不出來令他的作品充滿真摯的感情、憐憫與同情心!豐子愷的畫,早年受日本的竹久夢二所啟發,他不重形式,卻反而有了最獨特的形式!不講濃淡變化,用筆主要從書法中來,書畫同源,重要的是內裏的人間情味!是兒童樂園中的帶頭大哥哥!
書畫是人格的表現,成人的世界太功利計算、太矯揉造作,失卻本性。兒童的世界天真無邪,帶幾分遊戲又帶幾分狂氣,天機意遠,簡而情深,人越老計算越多,或許這一滴簷前水也應倒流,好好向兒童學習!
註:前一幅插圖是作者想像中《兒童樂園》早年的編輯室,張浚華社長題字:「紙墨廝磨,孜孜不倦,無悔!」;後一幅插圖題字﹕「記得當時年紀小」,原計劃皆會在今年香港書展展出。
(作者為香港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