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中國香港攝影師、作家、導演楊凡,即將帶着他的六部經典作品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與大家見面了!
首度在內地上映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楊凡便憑藉其高超的商業及人像攝影在香港無出其右。作為推動時代的先鋒,在當年香港流行文化紅極一時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他的鏡頭拍攝下了無數的雜誌封面和唱片封面,它們至今仍經典流傳。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楊凡花費兩年時間於內地出版了備受讚譽的《少年游》與《西藏行》兩本攝影集。一九八四年更選擇放棄收入優渥的攝影師工作,轉向拍攝電影,導演了處女作《少女日記》。
也許大家都聽過他「唯美導演」的稱號,殊不知他也是極少數堅持自主投資創作、對電影攝影保有自我風格與美感的當代國際級名導。雖然楊凡的作品數量並不算多,但每一部都以突出的攝影風格示人,在內容上精於刻畫情感與人際關係,可謂極具作者屬性。
同時,也因為他廣結善緣與精準的星探眼光,他在電影中常能雲集一眾容貌與演技兼具的男女演員,令觀賞性得以在大銀幕上肆意的伸張。
過去,內地少有機會能夠在影院中欣賞楊凡的作品。對於他的了解,往往止於「唯美」這類簡單的形容詞,其實在他看似柔美浪漫的視覺風格裏,也隱含着對於人性、情感與社會敏銳的觀察與細膩的刻畫,電影背後的深意更值得細細品味。
本屆「北影節」精選了楊凡的六部作品,包括他導演生涯的五部劇情片作品:《少女日記》、《玫瑰的故事》、《海上花》、《意亂情迷》與《流金歲月》,以及展現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之美的紀錄影片《鳳冠情事》。
值得一提的是,這六部作品均為全新數碼修復首度在內地上映,其中尤其《玫瑰的故事》更是將以4K修復版的形式在北京進行世界首映!楊凡本人還將親臨現場,在《玫瑰的故事》及《鳳冠情事》映後與大家進行交流。
「凡」所有相,六道巡迴。
在四月的北京,讓我們與楊凡不見不散。
三部與亦舒有關的作品
《少女日記》、《玫瑰的故事》與《流金歲月》三部影片均與香港言情小說作家亦舒相關。《少女日記》受亦舒的小說《偶遇》以及《家明與玫瑰》啟發,由新人吳美枝飾演中學女生,她在海灘度假時偶遇體態健美的年輕男子,兩人在不經意回眸、四目交接時已埋下愛苗。懷春少女的忐忑與遐想、亦舒愛情故事的浪漫場景、有「飛魚王子」之稱的男主角鄧浩光青春無敵的形體,在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偶遇》的烘托下,將有情無緣的偶遇與少女初嘗愛情的苦澀呈現得清新脫俗,影片也為楊凡贏來「唯美主義」的讚譽。
經過《少女日記》小試身手,楊凡的第二部作品是亦舒暢銷同名小說《玫瑰的故事》的改編。這是亦舒的小說首度改編為電影,由張曼玉飾演亦舒筆下迷倒眾生的美麗女子黃玫瑰,周潤發則分飾兩角,詮釋着兄代父職細心呵護他的哥哥與愛人家明。片中的玫瑰天真爛漫,周遊在眾多追求的男子間,卻不知自己如玫瑰般既誘人又帶着讓人錐心的刺。
而影片對張曼玉的影壇生涯來說同樣意義非凡。張曼玉當年以港姐亞軍身份進入影壇,在諸多電影中外型亮麗,但演技並不突出,直到在亦舒欽點下出演黃玫瑰,才在楊凡的電影中獲得演技大爆發。而銀幕上看似突破禁忌的兄妹情誼也是楊凡在改編亦舒時刻意加入的曖昧,影片通過讓周潤發一人分飾兩角,透過張曼玉與周潤發在親情與愛情臨界線邊緣精彩的演出,輕撥此番隱隱流動的曖昧,也一併讓《玫瑰的故事》成為既華麗唯美又尖銳寫實的愛情文藝片。本片也標示了楊凡日後不斷挑戰各種禁忌的電影走向。
「是這般柔情的你給我一個夢想,徜徉在起伏的波浪中盈盈的蕩漾……」羅大佑的《海上花》是歌迷耳熟能詳的流行曲,卻鮮少有人知道它便是楊凡第三部電影《海上花》的主題曲。《海上花》可以說是《少女日記》的成人版。在茶樓駐唱的張艾嘉偶遇隨球隊到澳門來的日本男子鶴見辰吾,兩人一見鍾情,在男子離去後,她不久就被姚煒飾演的夜總會「媽媽桑」收入旗下淪為妓女。而她深知自己命如海上漂流的花,遙遠的異國戀情只能是夢,始終沒有與日本男子聯繫。當日本男子再回到澳門準備帶她離開時,礙於情感糾葛,她飄零如落花的命運只能再次以悲劇收場。張艾嘉為本片奉上了精湛的演技,不論是清純的唱歌少女、淪落監牢裏的囚犯,又或是在底層社會中謀生的女人,各種角色都讓觀眾動容。
在奇情的《海上花》之後,楊凡又向驚悚片類型發出挑戰,吸納了鍾楚紅與張學友,以希治閣的《迷魂記》(Vertigo)為底,拍攝出港汁港味的《意亂情迷》。張學友在片中飾演攝影師,其因受雇拍攝一件寶物而認識了鍾楚紅所飾演的神秘女子,雖目睹她的死亡,仍對她戀戀難忘。爾後,他在舊金山意外發現長得與鍾楚紅極其相似的女子,兩人一同陷入被追殺的險境,直到最後揭開整個陰謀真相。楊凡版《意亂情迷》裏風姿綽約美如蜜桃的鍾楚紅,銀幕魅力絕對與《迷魂記》裏冷艷的金.露華不相上下,使楊凡對希治閣致敬的同時,驕傲地對他說:這才是真正的「意亂情迷」。
跨越戲曲片與紀錄片的小品
楊凡曾說《繼園臺七號》是他寫給香港和電影的情書。然而,看過《流金歲月》的觀眾會知道,這封情書在一九八八年他以張曼玉、鍾楚紅的香港雙姝組合,早已經寫成,並隨着耳熟能詳的片名,葉蒨文的主題曲歌聲,成為代表香港美好歲月的懷舊經典。轉學的鍾楚紅與張曼玉在女子學校門口相遇的那天,突然下起太陽雨。沒有帶傘的鍾楚紅躲入張曼玉的小傘中。楊凡以這一個畫面就表達了全片關於情誼、生命成長與社會變遷的深刻含義。有太陽也有雨,社會變遷但情誼不變。「看似水流金年月,求往日歡笑重現。金光裏,誰在雨中相逢,奈何又驟然相送……依然盼往事重現。無言的私語,無影的星夜,時光飛逝是苦與甜。」《流金歲月》留下了張曼玉與鍾楚紅在八十年代的盛世美顏,她們如花樣般的銀幕年華,正是每個人記憶中最美好的流金歲月。
《鳳冠情事》這部跨越戲曲片與紀錄片類型的小品,將名伶張繼青、王芳、趙文林〈癡夢〉與〈折柳陽關〉兩折的舞台崑曲表演,以介入式鏡頭融入,結合成銀幕上獨特的崑曲觀賞體驗。楊凡還將崑曲抽象舞台與蘇州現代市景並置,將舞台上的演出與演員在生活中練戲、教戲、排戲、即興唱戲與生活並置。《鳳冠情事》是楊凡完成令人激賞的《遊園驚夢》後的文化尋根。在他流動的攝影機運動裏,在素顏的的演員臉上,觀眾都可以看到他對崑曲藝術的意亂情迷。在人稱「張三夢」的張繼青演出的〈癡夢〉片段,楊凡也將崑曲、電影、夢、人生巧妙地結合起來,傳達深具啟發意義的藝術境界。
此次展映的六部精彩影片,均為楊凡近年來自行細心數碼修復的作品,每部都有他對電影滿滿的愛。這次能夠首度在北京展映,是影迷進入迷人的楊凡電影世界,重回八十年代香港電影流金歲月的千載難逢機會!
(圖片由花生映社有限公司提供。作者為中國電影資料館影展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