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由黃子華、許冠文、衛詩雅和朱栢康領銜主演的電影《破.地獄》直至截稿當下,以一億二千五百萬票房成為二○二四年度票房冠軍,同時也是香港史上最高票房的港產片和華語電影,自然是時候討論電影本身,以及佳績背後的意義。
導演過份貪心
首先,《破.地獄》是否一部好電影?以事論事,是一部不過不失、合格有餘、值得一看的本地製作,但是否值得成為史上票房最高港產片?實在難以認同。畢竟更優秀的本地作品有很多,《破.地獄》本身也有諸多致命缺憾。
《破.地獄》最大問題,在於導演過份貪心,無法做好時間管理,引致結構鬆散。一部兩小時左右電影,要放入五場主要喪事,加上街坊情、忘年之交、戀情、婚外情、父女情、兄妹情,還有四位主角的個人成長,結果每個短故事都沒有足夠時間發展,難免顧此失彼。
針對這個問題,導演陳茂賢早有回應。他指出《破.地獄》最初片長超過三小時,為配合上映而剪走不少戲份,黃子華、白只、周家怡和金燕玲等角色均有戲份被剪走,而有份參演的岑珈其和谷德昭的角色,更被直接放棄。
人物空洞刻板
剪走大量戲份,可能令演員不高興,但剪戲本身並非大問題,正如王家衛電影同樣以大刀闊斧的剪接而聞名,如《春光乍洩》由關淑怡飾演的黎耀輝女友就直接消失了。然而,《春光乍洩》經大刀剪接後仍然言之成理,還因為留白而創造出更多思考空間,《破.地獄》的大量刪減,卻令角色顯得典型刻板和工具人化,情緒無法有效傳遞給觀眾。
舉例來說,白只飾演的就是一位刻板的角色:不顧家庭、只顧事業的中產金融人;金燕玲的角色就是一位照顧衛詩雅的好街坊。兩者難言是描寫得好的人物,甚至可說是為推進劇情而安排的NPC(非玩家角色)。
《破.地獄》很多角色還未和觀眾建立好感情,便已極速退場,正如某位角色離世,照道理應該讓人痛心,卻因為該角色只得兩三場戲份,觀眾實在無法共情,既浪費了演員功力,也令故事失色。導演然後解釋,是大量刪剪之故,但為什麼要將拍好的戲份刪剪?完全是導演無法好好掌握時間。
《破.地獄》至少有十多條故事線,與其每個短故事蜻蜓點水,倒不如去蕪存菁,減少支線,改為深挖每個情節,效果必然更佳。
由於票房向好,導演已着手製作電影加長版,並表示「可以擺入去都擺入去」。預計電影有機會接近三小時,並排定在農曆新年檔期上映,重點當然是補回岑珈其和谷德昭的戲份。
如果必須靠加長版才能說好故事,即代表最初推出的版本並不完整。比起加長版,《破.地獄》其實更適合如電影《梅艷芳》一樣重新剪裁為電視版,無論結構和情緒推進,均更適合《破.地獄》。
只不過,為了票房着想,在院線放映事在必行。大家可以期待在新春期間觀看《破.地獄》,反正劉德華的《門徒》(講吸毒)也是賀歲檔期上映,新年「破.地獄」,也是百無禁忌。
港產片的造神運動
近年,香港電影圈彷彿出現一種「造神運動」,就是在同一時間內只會力推一套電影,務求在票房紀錄上創造佳績。回想二○二三年,同樣由黃子華主演的《毒舌大狀》就是以接近手法推上當時的港產片票房第一之位,但當年的造神還未如今天的《破.地獄》那麼誇張。
遑論坊間鋪天蓋地的宣傳,只看上映時間安排,便知道院線有多偏向《破.地獄》。有不少院線都將大部份時間撥作放映《破.地獄》,甚至有戲院每天只上映《破.地獄》一部電影,每十五分鐘上演一場。
在商言商,按票房收入決定排片檔期無可厚非,但完全向《破.地獄》傾斜只會令影迷失去選擇空間,同期的港產片亦無可避免地減少上映時間。今年,其實還有多部本地製作電影正等候檔期,但大家都不願在《破.地獄》聲勢浩大的當下上畫,以免成為炮灰。
理想的觀影生態,不是觀眾在短時間內一窩蜂擁入戲院,而是穩定地養成觀眾入場觀賞電影的習慣。電影與電影之間並非敵人,而是盟友,整個香港電影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票房高不等於質素高
票房的確是重要指標,卻不能反映電影的好壞。由辛.貝克(Sean Baker)執導的《阿諾拉》(Anora)在康城影展榮獲金棕櫚獎,在本港票房卻只得一百萬左右,雖說以藝術電影來說一百萬已是佳績,但一億和一百萬相比,差距也實在明顯。
電影本身有自己的運。上映時的社會風氣、院線安排、觀眾接受程度,甚至說「潮流」,都會左右電影的票房。容易理解的電影,商業上更有機會有好成績,卻不一定是好電影,正如快餐店生意好業績好,亦無法與米芝蓮星級餐廳比較。撇開商業考慮,一部電影的好壞,其實不爭朝夕,歷史自有公論。
有港產片創造出如此佳績,值得再三恭賀,但既然加長版《破.地獄》將在明年上演,不急於觀看的話,不妨優先欣賞其他本地製作,趕在落畫之前,支持其他同樣有心的本地電影製作人。
(作者為寫作人、流行文化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