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2025-3-28
二〇二五年四月號
張愛玲、宋淇與秦羽的電懋之緣(梁慕靈)

張愛玲的著名小說《第一爐香》於二○二一年由許鞍華導演改編成為電影,但原來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懋)已曾向張愛玲購得《沉香屑  第一爐香》的影片攝製版權。在近日由宋以朗博士捐贈香港都會大學圖書館的「張愛玲手稿遺物特藏」與「宋淇、宋鄺文美手稿遺物特藏」中,筆者見到以下由秦羽寫給張愛玲的信件: 

  

愛玲小姐 

仰慕已久,從未謀面,寫信給您似乎很冒昧。此事本來擬請宋淇兄轉達,但他說事屬業務,還是直接接觸的好,所以也就不揣冒昧了。 

本公司同人對大作素所崇仰,現想購買大作「沉香屑  第一爐香」的影片攝製版權,擬付電影故事版權費港幣弍千元正,如蒙俯允,請即賜函作實,以便辦理簽約手續  耑此  問 

好                               秦羽 

  

這封信寫在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的信箋上,日期是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日,在署名下蓋有「電影懋業有限公司劇本部章」印章。這封信的信封上有「“需”中譯  劇本  因病暫停  suggest 接受  April 26/64 寄出」等字(估計為宋淇的字跡,信封上的字由筆者所識,或有誤認。)而這個空郵信封未有寄出的痕跡,有可能是當時附在宋淇寄給張愛玲的信件中,由宋淇代為轉達電懋洽購《第一爐香》版權之意。另一方面,由於宋淇已在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正式向電懋辭職,故此可解釋為何他不方便代為處理洽購事宜,而要求秦羽直接按業務方式寫信予張愛玲。 

執筆寫信的秦羽,曾經是電懋的編劇及演員,更曾於張愛玲編劇的《情場如戰場》中飾演葉緯苓一角,這個角色是女主角林黛所演的葉緯芳的姐姐。秦羽又名秦亦孚,曾為電懋編撰多部電影劇本,包括《三星伴月》(一九五九)、《母與女》(一九六○)和《星星月亮太陽》(一九六一)等,她於一九六二年憑《星星月亮太陽》獲得金馬獎最佳編劇獎。秦羽擅長改編文學作品為電影劇本,《星星月亮太陽》就是改編自徐速的同名小說。在《星星月亮太陽》的電影特刊中,她曾談到對電影改編的看法:「如果說小說是一種創造,則改編劇本也是一種創造,因為改編者要將基本形象改造過來,便不得不運用他的思想,和他對人物與事跡的理解,來創造以電影表演的手段的表達方式。」由此我們可以見到她對文學改編電影的理解。 

從上文提及的秦羽致張愛玲信件,可以見到兩人從未見面,但秦羽與宋淇和張愛玲一直有着直接和間接的創作關係。 

張愛玲與秦羽電影劇本的創作關聯 

秦羽與宋淇一家早有聯繫和合作。早於一九五六年,宋淇的太太鄺文美就曾以方馨的筆名,與秦羽合譯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一八四三—一九一六)的作品,並收於《碧廬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一書,由香港的今日世界社出版。此書收入兩篇亨利.詹姆斯的小說,一為〈黛絲.密勒〉(Daisy Miller,一八七八),由鄺文美所譯;另一為〈碧廬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一八九八),由秦羽所譯;而前言部分更是由林以亮(宋淇)所撰,內容包括介紹亨利.詹姆斯的生平和評論其文學成就。 

至於秦羽與張愛玲在創作上的關聯則多與電影劇本創作有關,兩人的合作則由宋淇作為中間人聯繫而成。過去曾有評論者提出秦羽所編的電影劇本《三星伴月》(一九五九年)是張愛玲所編的《情場如戰場》的「續集」(賴忠苑:〈追星趕月的情場女王─張愛玲和秦羽劇本中的林黛〉,《星洲日報》,二○○二年八月四日),也斯也曾提出《三星伴月》中的林黛基本上是《情場如戰場》中那個任性淘氣的女主角的延續(梁秉鈞:〈秦羽和電懋電影的都市想像〉)。這兩齣電影均由林黛飾演女主角,內容同樣關於一個女子周旋於三個男人之間的愛情遊戲,唯一不同的是《三星伴月》中林黛的角色是已婚的,故此恍如《情場如戰場》林黛飾演的葉緯芳的「已婚」版本。在一九五九年的一篇影評中,論者已敏銳地把張愛玲的劇本與秦羽的相提並論,稱兩人的劇本屬於同一型,筆下頗為相似,都屬流暢俏麗、幽默機智,「但也同樣有華彩而欠深刻。」(何觀:〈三星伴月——皇都、東樂映〉,《新生晚報》,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五日)考慮到宋淇當時在電懋為這些電影擔任製片人,可以推論宋淇對這些電懋電影劇本之間的推動、提議和指示,影響着電懋不同電影編劇之間的創作關聯。 

還有一個例子跟張愛玲和秦羽二人的創作有關。在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張愛玲致鄺文美的信件中,她提及自己在哈佛和另外兩間圖書館及一個專賣劇本的書店考察,找到一個英國鬧劇"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內容寫的是戰時兩所男女校合併的趣事。張愛玲把劇中的頑童角色改為女性,再加上一個盜袴的楔子和浪漫情節,編了一個叫《二八佳人》的電影大綱,寄給了宋淇。(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著,宋以朗編:《紙短情長:張愛玲往來書信集I》,頁六八,下稱《紙短情長》)從張愛玲於信內附上的《二八佳人》大綱來看,她主要塑造一個十五六歲的女主角之任性和可愛為賣點,更以「闖禍精小妖怪」來形容這個受到男主角和其他男學生喜愛的人物。在張愛玲這封寫於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的信件之前,張愛玲於七月十四日的信件中曾提到她之前寫的《情場如戰場》電影劇本能夠賣座,「自各方面着想,我都可以說『乾了一身汗』」,因為這可以證明她不是紙上談兵的書生,而確實能寫出賣座的電影劇本。由此可以解釋為何張愛玲立即構想了《二八佳人》的電影劇本,因為她想乘着《情場如戰場》的賣座優勢再推出另一個電影劇本。故此《二八佳人》同樣以一個任性可愛的女人公之頑皮行徑為主線,推進她與男主角和其他男生們之間的情節,而這個女性角色明顯是以《情場如戰場》的女主角為藍本的。但是,隨後我們在張鄺二人的通信中只見到零星提及《二八佳人》的撰寫情況,例如一九五七年九月五日:「《二八佳人》還沒有動手寫,因為噱頭不夠多,想再等兩個星期,多加上點材料。」(《紙短情長》,頁七十)一九五七年十月二十四日:「前一向因為長篇寫不出,所以擱下來寫《二八佳人》,現在也仍舊如此。」(《紙短情長》,頁七三)此後我們一直都沒有見到張愛玲完成《二八佳人》電影劇本的資料。 

但是,經翻查資料,我們卻可以發現秦羽後來寫了一個同名電影劇本,該劇更於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七日上映,導演是易文,製片是宋淇和馬叔庸。那麼兩個劇本之間是否有關連呢?從張愛玲寫的《二八佳人》大綱來看,其女主人公如上文所說是個任性刁蠻但不失可愛的「二八佳人」,但主要的喜劇劇情是圍繞於男校女校合教於一所學校而生出的故事;而秦羽的《二八佳人》則同樣設有一個刁蠻任性的妹妹角色洪恩(由林翠飾演),但該劇為了加入女明星葉楓,把焦點分散於葉楓所飾演的梅意珠與洪恩的哥哥洪自強上。妹妹洪恩的角色後來被父母誤以為暗結珠胎,但真正懷孕卻是意珠,因而引起笑話連篇。有趣的是,不論是《二八佳人》的〈本事〉或電影海報,都是以飾演「二八佳人」的林翠為主角封面,可見「二八佳人」才是電影的宣傳重心。另一值得注意的是,秦羽版本的《二八佳人》英名戲名是Too Young To Love,這個戲名跟一九五九年英國一齣電影名字相同,而這齣英文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年輕女孩如何因家庭不幸福和父母疏於管教,最後淪落到被中年男人誘騙的故事,跟秦羽所寫的版本並不相似,但以年份相近和英文名字相同來看,則有可能《二八佳人》的創作團隊當年亦有參考過英國的版本。 

集體創作《南北一家親》 

另一個例子是《南北一家親》(一九六二)。宋淇於一九六一年創作的《南北和》電影大受歡迎,電懋立即籌備製作另一齣同類電影(據香港電影資料館紀錄,《南北和》最早的創作時間是一九五八年)根據香港電影資料館的紀錄,《南北一家親》雖註明由張愛玲編劇,原著卻是秦亦孚(即秦羽)。鄧小宇在二○一○年的〈無傷大雅的娛樂小品〉一文中就曾提出以下疑問:《南北一家親》背後的創作者是否宋淇?這部電影大部分的情節鋪陳會不會都是《南北和》的「剩餘物資」?同時,張愛玲和秦羽二人是否以《南北和》為藍本再把它「改頭換面」?關於這個問題,宋以朗亦曾推測《南北一家親》可能有宋淇參與編劇的成份: 

  

其實《南北一家親》也是我爸爸編劇的,但署了張愛玲的名字。我的猜測是張愛玲寫了原作,但她實在不了解南北文化的衝突,我爸爸幫她改了很多,為了張愛玲的名聲,最後只署了她的名字。(宋以朗:〈宋淇的病及退出電影圈〉,《南方都市報》,二○一二年十月三十日) 

  

宋以朗在這裏提到,由於張愛玲不熟悉廣東話,亦不太了解南北文化的衝突,所以宋淇替她修改了劇本,但最後只寫了張愛玲的名字。究竟這部電影與宋淇、張愛玲和秦羽三人之間的創作關係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從當時的報紙報道找到一些證據。 

在一九六二年六月十五日的《工商晚報》中,我們可以找到一篇有關《南北一家親》的報道,但不知是否撰文者記錯了,在報道中把電影稱作《南北一家春》: 

  

對於這部「南北一家春」的籌拍工作,已有半年多的時日,電懋為了使這一新片評作有比前片更大的成就,特別改變原有計劃,改由著名女作家張愛玲負責編劇,使攝製工作更為大大加強,這一劇本的編撰已經完竣,現正積極進行□拍工作,……(〈南北一家春 張愛玲任編劇 將於下週□拍〉) 

  

這篇報道有兩處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張愛玲編撰《南北一家親》的完成時間約於一九六二年一月左右,然後籌備拍攝的工作約有半年多;第二是本來的計劃並不是由張愛玲負責編撰這部電影,這個是「特別改變原有計劃」的特殊之舉。 

在一九六二年七月八日的《工商晚報》另一篇報道中,我們可以找到更多線索: 

  

這部「南北一家親」,故事大綱由秦亦孚執筆,編劇由來自美國的名女編劇家張愛玲執筆,這是電懋當局早與張愛玲取得默契者,但張愛玲僑居美國多年,對香港現實環境,有了生疏,所以,時時未能下筆。電懋當局俯候再三,張愛玲□定來港□撰,抵港之後,張愛玲即深入各階層實地觀察,搜集素材,準備充分,才開始動筆……化(花)費月餘的時間,「南北一家親」的劇本,乃告完成。這以後,電懋當局還一再地予以研討,務使全劇一氣呵成,達到真實動人的境界。(〈南‧北‧一‧家‧親    「南北和」原班人馬演出    張愛玲編劇王天林導演〉) 

  

這段報道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協助我們了解《南北一家親》的創作情況。首先,這篇報道提及《南北一家親》的故事大綱由秦羽(即秦亦孚)所執筆,這可解釋為何電影資料館中的電影紀錄,此劇由秦羽原著。第二,如果報道屬實,張愛玲在到港後曾作實地調查才開始動筆創作。綜合以上可以推斷,《南北一家親》的電影劇本其實是集合了張愛玲、宋淇、秦羽乃至電懋編劇團隊的努力於一身,故此未必適宜把它只當成是張愛玲一個人的創作。 

除了《南北一家親》的例子外,在張愛玲的宋淇、鄺文美的書信來往中,我們亦可以找到一些張愛玲與秦羽有交接的地方。例如在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日張愛玲致鄺文美、宋淇的信件中,她就曾提到秦羽編劇的《星星.月亮.太陽》: 

  

《星星.太陽.月亮》(《星星.月亮.太陽》)裏張揚喂菜給狗,狗搖搖頭不吃這一節,不知別處用過沒有?否則這裏可用。(《紙短情長》,頁一一六) 

  

《星星.月亮.太陽》於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九日上映,估計張愛玲於留港期間看過這齣電影。但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張愛玲與宋淇討論劇本時,似乎有一種跟秦羽(或其他編劇)「合作」,或是互相交換想法,甚至是互相借用、採用情節橋段的習慣,而彼此之間亦不會介意誰才是原著的問題。 

秦羽與宋淇的電懋之緣 

回到上文提到秦羽跟張愛玲洽購《第一爐香》版權的事,該封信件是於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寄出的。要到同年的五月六日,張愛玲才回覆宋淇: 

  

《第一爐香》電影版權的事我當然同意,請對秦羽說一聲。(《紙短情長》,頁一一九) 

  

在這封信的信封上,宋淇注明了《第一爐香》的合同事由鄺文美處理,而於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張愛玲致鄺文美的信中回覆她已收到合同,並會於下星期一郵局開門再寄回,故此可以確認張愛玲已同意賣《第一爐香》的電影版權給電懋。在張愛玲於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一日致鄺文美的信件中,她亦提到: 

  

前些天秦羽寄了《第一爐香》版權費給我,我本來要早點寫信告訴你,免得你們擔心,但是簡直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紙短情長》,頁一二二) 

  

這段文字中張愛玲的「目瞪口呆」指的是她驚聞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日電懋的掌舵人陸運濤與一眾電懋代表於空難中離世的事。也是由於這個空難事故,以及後來宋淇因病離開電懋,電懋並於一九六五年改組等種種原因,此後一直未見《第一爐香》由電懋拍成電影的消息。 

不過,秦羽跟宋淇和張愛玲的工作聯繫和交接亦持續到宋淇離開電懋之後。根據宋以朗的回憶,秦羽曾協助宋淇處理過電影劇本的點算和清單: 

  

我父親在一九六三年離開電懋的時候做了一份清單,列出當時還有哪幾部戲沒拍,哪幾部正在拍,哪幾部已經有劇本了。《紅樓夢》是其中一部,劇本鎖在櫃裏。他離開沒多久,電懋就倒閉了,當時負責處理這些劇本的人是秦羽。她找到有關張愛玲的東西後交給我父親。我父親問她《紅樓夢》的劇本還在不在?秦羽回答說不在了。這部劇本至今下落不明。不過如果現在找到,也不知道它是不是一個成功的劇本,畢竟把中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濃縮成一個九十分鐘的電影劇本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宋以朗:《宋淇傳奇:從宋春舫到張愛玲》,頁二三七—二三八,下稱《宋淇傳奇》) 

  

由此可見,秦羽曾協助宋淇處理電影事務,並保持良好的友誼,例如宋淇於一九六七年時一次病發,幸得住在附近的朋友,即秦羽的丈夫協助才能送到醫院獲救(《宋淇傳奇》,頁七八—七九);一九七六年台灣《半生緣》電視劇播放,小說劇情被修改,秦羽會致電宋淇為張愛玲抱不平等(《紙短情長》,頁二九○),都顯示三人之間有形和無形的交往和聯繫。 

通過本文所整理的資料來看,張愛玲、宋淇和秦羽的電懋之緣,印證着當時電懋電影劇本以至拍攝製作的創作過程,同時亦為過去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張愛玲個人作品的某些電影劇本提供另一種視角,即以團隊合作的模式作評論會更為合適。同時,本文亦顯示了史料對文學研究的重要性,這些史料包括手稿、信件、報紙等,均有助釐清有關作家和作品的史實。宋以朗近日捐贈了張愛玲、宋淇和宋鄺文美手稿遺物予香港都會大學圖書館,預期之後將會有更多相關研究陸續發表。 

(除特別說明外,圖片由作者提供,作者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