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2025-5-29
二〇二五年六月號
當席勒遇上京劇郎:環球現當代大師展(郭東杰)

二○二五年三月十八日,香港3812畫廊「當席勒遇上京劇郎:環球現當代大師展」亮麗開幕,這是我在離開拍賣公司之後,以策展顧問身份策劃的首檔大師聯展。3812畫廊兩位聯合創辦人許劍龍先生(Calvin Hui)和Mark Peaker先生是傑出文化企業家,也是我多年好友,他們的畫廊從香港開到倫敦,十多年來成功推廣了蕭勤、劉國夫、馬德升、王劼音等重要華人藝術家,是少數從香港走向國際的優秀畫廊。我在拍賣行的時候,與Calvin有不少業務往來;我離開拍賣行之後,Calvin率先向我建議,我們可以攜手合作,以他位於中環的畫廊為空間,在「香港藝術三月」(Art March Hong Kong)舉行一場環球現當代大師展,由我從私人藏家手上徵集全球大師級作品,與3812畫廊代理的藝術家聯乘展出。我感謝Calvin的慷慨,讓我在拍賣行最擅長的徵集與策展能力,可以無縫延續至新的事業階段;作為回饋,這場展覽也成為3812畫廊首檔系統化的二級市場展覽,象徵畫廊業務發展上的標誌性拓展。 

藝術市場就交易本質可以分為「一級市場」(primary market)與「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一級市場」是指作品直接從藝術家或藝術家遺產流入市場,而「二級市場」則指已經在藏家手上的作品再次進入市場,進行二手交易。畫廊代理藝術家,將作品銷售到藏家手上,即是典型的「一級市場」;藏家日後將作品送到拍賣行再次出售,即是「二級市場」之代表;隨着藝術市場日趨成熟,畫廊可以將從藏家手上徵集作品作二手交易,拍賣行也可以直接跟藝術家談合作,作一級市場銷售,這樣的交叉營運,已是全球藝術市場持續蓬勃發展的新形勢。然而這一回,由國際拍賣行前任專家主管與畫廊聯袂策展,在亞洲業界依然是罕見的跨界合作,是一項嶄新嘗試與行業突破。 

此項合作消息一出,與我相交多年的藏家朋友都踴躍支持,提供許多經典作品;其中一位品味卓越的資深藏家,更向我提供奧地利少年天才埃貢.席勒(Egon Schiele)的水彩、水粉傑作《紳士肖像(卡爾.萊寧豪斯)》(Bildnis eines Herren (Carl Reininghaus))。席勒生於一八九○年,師從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大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作品充滿桀驁不馴的力量、賁張躁動的情緒,其稜角分明的線條、斑駁滄桑的色彩,更是他的創作標記,初陣之姿經已光芒四射,可惜他於一九一八年不幸因西班牙流感去世,成為現代藝術史上流星般短暫卻璀璨的大師篇章。 

席勒《紳士肖像》: 

天才少年與知音藏家 

《紳士肖像(卡爾.萊寧豪斯)》誕生於一九一○年,正值席勒二十歲前親炙蒙克(Edvard Munch)及梵高(Vincent van Gogh)作品之後,創作上脫胎換骨之始。畫中男子卡爾.萊寧豪斯,是富甲一方的奧地利工業家,也是席勒和克林姆特的重要藏家與贊助人。萊寧豪斯對席勒的支持不遺餘力,兩人友誼貫徹席勒一生,而此作即誕生於他倆相識之始。萊寧豪斯在畫中短褲獵裝、領口敞開,雙手插袋閉目養神,讓人不禁暢想他與席勒似乎剛剛渡過了愉快的時光,可能是郊遊之後輕談淺酌,萊寧豪斯在風和日麗中微醺,席勒則豪快地執筆成章。席勒銳利嫻熟的線條在此與其說是繪畫,倒不如說是雕鑿,將眼前摯友的淡定從容,氣韻生動地刻畫出來。我多番細品此作,覺得席勒在這位知音身上,找到父兄般的安全感,為他焦灼敏感的洶湧情緒,找到明媚舒適的心靈港灣。 

此作的出版和展覽履歷非常豐富,包括二○○六及二○一五年在專門推廣德國與奧地利二十世紀大師的紐約Neue Galerie美術館,以及二○一九年在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確認此作參展之後,Calvin和我認為這應是香港乃至亞洲首幅在畫廊公開展覽的席勒作品,奧地利駐港總領事蔡格瑞(Gerhard ZETTL)博士得知此事激動不已,欣然主禮展覽開幕並作出致辭;我倆還商量,應該精選一張東方藝術家的作品與席勒對話,Calvin於是拿出一幅華人大師蕭勤(一九三五—二○二三)出道之初的《京劇人物六》與之對應:粉墨登場的刀馬郎,強調大面積色彩塊面碰撞的野獸派調子。席勒與蕭勤雖在出生年代與活躍地域有差異,但兩幅作品都誕生在藝術家各自二十歲的年紀,紀錄了他們鋒芒初露的面貌。值得注意的是,東方與西方藝術傳統,素來分別以線條與色彩著名,席勒是西方藝術家,卻重視線條錘煉;蕭勤是東方藝術家,卻早以色彩奠基。東西方藝術在二十世紀的現代化過程,底層邏輯其實是全球化的衝擊與交融,透過並置兩幅作品,更能突顯此一特徵。四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日,我與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 London)合辦「Navigating the Hong Kong Art Scene」遊學課程,即以3812畫廊為學習中心,讓一眾講師在席勒與蕭勤作品前面授課,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象徵。 

常玉《站立的裸女》: 

「宇宙大腿」中的孤品 

此次能與席勒對話的藝術家作品,還有一幅常玉《站立的裸女》。常玉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傳奇。常玉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浪跡巴黎,適時置身於文化藝術上重要的「咆哮的二十年代」(the roaring twenties)及  「巴黎畫派」(École de Paris)。常玉在巴黎的最初十年,幾乎不畫油畫,而是創作速寫,在大茅屋學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畫裸女,或者在咖啡屋畫形形色色的男女。他以中國水墨介入西方素描,結合了攝影鏡頭下的變形視覺與超現實主義奇想,筆下裸女體態豐腴壯碩,誇張而幽默,情色不艷俗,很美。詩人徐志摩一九二五年在歐洲遊歷期間結識了常玉,自此對他念念不忘,除了在〈先生,你見過艷麗的肉沒有?〉隱然以常玉為形象描寫巴黎的藝術家;在一九二九年給劉海粟的信中又寫道:「常玉家尤其是有德有美。馬姑(按:常玉當時的法國人太太)做的麵條又好吃,我恨不得伸長了一張嘴到巴黎去與你們共同享福」;一九三一年二月九日,徐氏給劉海粟的信中再提到:「常玉今何在?陳雪屏帶回一幅宇宙大腿,正始拜領珍異也。」自此,常玉的裸女在藝術史上被冠以「宇宙大腿」之美稱。 

常玉《站立的裸女》正面固然經典,背面更在左下方題款「為賑濟西班牙傷兵出品 一九卅八 七月七日 巴黎」,準確註明作品誕生的年、月、日、地點、原因,是近乎孤品的例證。我初見此題款,內心一陣激動,因為這鉛筆字跡,讓我想起二○一九年我在拍賣行經手常玉晚年油畫巨作《曲腿裸女》,當我們在委託方家中牆上把畫卸下搬走,竟然在畫背發現常玉親筆題上「……如果在當其時不遭窮困,勤於作畫,不致等到今日始成,則早到成熟期矣,万嘆。特此作記,時在一九六五 四月。」兩幅作品筆跡如出一轍,互相印證,且同經我手,實在是緣份。我在二○一六年十月曾經策劃名為「美的想像:常玉人物速寫」(Ineffable Beauty: Sanyu's Figure Drawings)專拍,對當年市場上討論不多的常玉紙上作品的價值重新梳理,從藝術家活躍年代、藝術成就與傳世數量分析,主張常玉紙上作品應該媲美席勒,這場專拍叫好叫座,激起常玉紙上作品至今的收藏熱潮,成為我在藝術市場嶄露頭角的一役。轉眼十年,我在此次展覽開幕時向來賓提及此事,慨嘆:「大家從這邊的常玉走到那邊的席勒,需時不到十秒,但我為大家從帶來常玉紙本到帶來席勒紙本,卻花了足足十年!」 

林風眠《層林盡染》: 

訴說中國山水百年變革 

循着席勒、蕭勤和常玉,這場展覽打開了屬於二十世紀的具象世界:從關良的《水果與魚》、《外白渡橋(上海外灘)》,到藤田嗣治的《孔卡諾的紅帆船》與曾景文的《北京五十五日》;從邱亞才的《紅色背景的肖像》與方少華《肖像4》,到越南大師梅忠恕(枚中栨)的《灰衣少女》與黎譜的《母與子》,構成紛繁多彩的世界;畫廊的另一面,我以林風眠(一九○○—一九九一)的彩墨傑構《層林盡染》為軸心,組織了一場近百年來的中國山水變革縮影:林風眠是中國現代主義開山祖師,他率先以西方現代主義為參照,改革晚清以來僵化的中國繪畫,《層林盡染》瑰麗斑斕,不僅可見印象派油畫對重彩水墨的重塑,其高聳入雲的山嶽地貌,更可推測此乃林風眠在抗戰期間隨國立藝專從杭州撤退到重慶時的所見景色,蘊含時代烙印,是不可多得的大師之作;《層林盡染》兩翼展開,包括朱德群(一九二○—二○一四)《Bru 05 N°16》、王劼音(一九四一年生)《綠天》、馮永基(一九五二年生)《呼吸(四十一)》、劉國夫(一九六四年生)《敞No. 22-3》,從藝術家的出生年代與風格,可見中國山水繪畫每十至二十年,即有一番變革與重塑,體現中國藝術家對於山水主題始終關注與錘煉。 

亞歐氣象: 

戰後大師風雲對話 

抽象藝術是二十世紀的重要章節,這場展覽的開篇與壓軸,都由抽象作品擔當。觀眾進門經過迎客的布菲一九五六年《瓶花》,旋即可見首個抽象專區:朱德群《快速散射No.2》居中,左邊是鍾泗濱《期待(新的一天)》,右邊是趙無極罕見版畫《飛鳥》以及劉國夫《瀰漫—1》。鍾泗濱一九一七年生於廈門,三十年代就讀廈門美專及上海新華藝專,抗戰之後移居新加坡,執教於南洋美術專科學校,不僅是南洋藝術先驅,更是國際抽象大師:他一九六一年在倫敦雷德芬畫廊(Redfern Gallery)舉行個展,此處正是趙無極稍後在一九六二和六三年首度舉行英倫展覽之地,而鍾泗濱亦在此時開啟他的戰後抽象語言,一九六五年誕生的《期待(新的一天)》是他此時傑作,置身展場動態觀賞,近可與朱德群、劉國夫對話,中可以呼應林風眠《層林盡染》為首的山水組曲,遠更可遙望畫廊後方的壓軸篇章。 

3812畫廊盡處有一個長方形獨立空間,可成具有冥想氣息的精神場域,我們在該區以趙無極「狂草時期」(一九五九至一九七二年)《06.03.63》與林壽宇《15-7-58》定調兩端,兩幅作品俱以「一」字型構圖,趙無極此幅狂草作品動中見靜,色彩線條交融如呼吸般流暢,林壽宇此幅應是傳世最大作品當中靜極思動,大氣深沉;《06.03.63》左右兩端是高壽一百零四歲的新加坡大師林子平的抽象書法,以及林壽宇揚名於世的白色抽象《繪畫浮雕》,與蕭勤「龐圖運動」標誌之作《靜》與《勁》;《15-7-58》左右兩邊則是法國抒情抽象大師馬修《Châtiments concertes》、漢斯.哈同《P1974-G38》與楊燕屏《秋色》,蔚為大觀。此場國際現當代大師展覽本來計劃展至二○二五年四月三十日,因藏家反應熱烈,特意延長至五月三十日;本文出刊之時,正好趕及閉幕,特此感謝3812畫廊團隊、《明報月刊》摯友與各方藏家的鼎力支持,玉成此檔意義非凡的展覽。 

  

(本文圖畫由3812畫廊提供。作者為藝文策略創辦人及國家註冊拍賣師,蘇富比前亞洲區董事暨前現代藝術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