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
「二戰」之後,「資本主義歐洲」(包括英國)的古典音樂管弦樂唱片市場很快便被四間大公司所壟斷,分別為德國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旗下有柏林愛樂樂團總指揮卡拉揚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及歌劇院的長期合作指揮卡爾.貝姆;英國的迪卡公司(Decca Records)和EMI公司,旗下有中歐和德國指揮如匈牙利人蘇提和克爾提斯,以及克倫佩勒和較後期的譚斯泰特;還有荷蘭的飛利浦公司(Philips Records),長期為同國的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錄音。這些公司的音樂家,長期主宰了市場口味;卡拉揚、貝姆、克倫佩勒、蘇提(主要於歌劇;其眾多華格納樂劇錄音尤為人所稱道)等人的風格被視為權威和最具代表性。當然,這些公司也有相比之下沒有那麼出鋒頭的德奧指揮,如約含(Eugen Jochum)和施米特—伊沙斯泰特(Hans Schmidt-Isserstedt)。公司之間有市場競爭,指揮的演繹風格也可說是百花齊放。
搜尋文章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