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22-7-29
二〇二二年八月號
羅啟銳的早期電視片 《再會蘇絲黃》與 《霸王別姬》

羅啟銳在家中感到心臟不適,乘救護車前往醫院途中離世,終年六十九歲。圖為羅在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頒獎禮中憑《歲月神偷》奪得最佳編劇。(明報資料室)

那天傳來羅啟銳死訊,很突然,接着知道倪匡逝世,更添惆悵。倪匡寫小說、雜文和電影劇本非常多產,早已養尊處優,安享晚年,活到八十七歲仍然大名鼎鼎,他的作品今後還會被傳誦和改編,應可無憾。羅啟銳是倪匡後輩,保持創作力,每星期有文章見報,大概還有拍片計劃,可惜未到七十歲便離開了。

現在年過百歲的人越來越多,不過始終有人在有為之年提早「往生」。近年往生的香港導演當中,林嶺東六十三歲,最後導演作品是《七人樂隊》其中一段,此片剛於七月尾上映,七大導分別拍攝香港不同年代的故事,各有可觀。陳木勝只活到五十八歲,遺作《怒火》去年上映,叫好叫座。久休的楚原今年二月逝世,和倪匡同為八十七歲。

最先受到重視的導演作品

羅啟銳逝世的報道甚多,必然提到他或導或編的電影名作《歲月神偷》、《秋天的童話》等多部。其實他早期為香港電台拍攝的電視片也不可忽視,至少有《再會蘇絲黃》、《霸王別姬》這兩部相當重要。然而我所見的傳媒報道都沒有提及。網上百科關於羅啟銳的資料,也欠缺他的電視作品。

我最不滿香港電影資料館的「香港影人小傳」,竟然沒有羅啟銳。楚原雖有「小傳」,然而沒有更新,好像他仍然在生。我曾長期擔任港府康文署電影顧問,屢次開會時要求資料館改善網上查閱影片、影人資料的安排,因為開館以來這方面一直嚴重不足和不便,人們唯有靠「維基百科」、「百度百科」之類,為何香港電影資料館不能提供充足的香港電影資料呢?亦曾提議資料館應該兼顧電視資料,事關近幾代的影人大多數出身電視,視而優則影,他們有些電視代表作比電影更為人熟知。這些意見都不獲接納,我今年就拒絕再任顧問了。

最近我上網重看了上述兩部羅啟銳電視片。一九八○年的《再會蘇絲黃》較短,在香港電台的《光影我城》第二十三集可以找到,屬於「烙印」女子懲教所系列之一。這短片由張堅庭編劇,羅啟銳導演,葉德嫻飾演過氣灣仔吧女,自稱就是真蘇絲黃,曾有幾個西洋「老公」,生下多個孩子,但人老珠黃孤寂,因吸毒被懲教。

一九六○年美國片《蘇絲黃的世界》拍攝香港吧女與洋人之戀,關南施和威廉荷頓主演,有很多香港實景,成為港人熟知或好奇的懷舊回憶。廿年後《再會蘇絲黃》的葉德嫻角色當然並非真蘇絲黃,而是吧女生涯的現實延續篇,有反諷有感歎。葉德嫻演出甚佳,其實四十二年前的她只是三十出頭,而扮得充滿滄桑感,不少回憶鏡頭則年輕漂亮。妙在片中她常說英語,卻是文盲,中文英文都不識。還有李司棋演感化主任,陳立品演酒吧區老傭人。

《再會蘇絲黃》是羅啟銳最先受到重視的導演作品,觸及港人的蘇絲黃情意結,當年頗受談論。

被人遺忘的電視版《霸王別姬》

至於《霸王別姬》,是一九八一年香港電台特大製作,分上下集播映,李碧華編劇,而且破例以國語對白為主。主角是兩個京劇師兄弟,岳華飾演花臉段小樓,余家倫飾演男旦程蝶衣。劇情開始於童年在北京的戲班學藝,詳細拍攝簽「賣身契」和苦練的情景,年幼的樊少皇演童年程蝶衣,惹人憐愛,身手亦好,演師父的似乎就是樊少皇父親樊梅生。後來羅啟銳拍攝電影《七小福》,取材洪金寶、成龍等的學藝經歷,就是《霸王別姬》京劇兒童集體生活和練功的擴展。

這對師兄弟長大後,合演名劇《霸王別姬》揚名,岳華角色與妓女相戀,余家倫的俊俏角色疑似同性戀,對師兄一往情深。他倆經歷民國動亂、日本侵略而至「解放」,在文革慘受批鬥,被迫互相抹黑。文革後「霸王」來到香港,做電車職工,終於在香港與「虞姬」重逢。妙在片中這對師兄弟,跟《再會蘇絲黃》的吧女同樣是文盲,只會寫自己的名字,曲詞全靠死記。

編劇李碧華九十年代初把這個涉及中國近世歷史重大演變的《霸王別姬》故事寫成長篇小說出版,一九九三年被大陸名導演陳凱歌搬上銀幕,張國榮演男旦程蝶衣,張豐毅演「霸王」段小樓,鞏俐演妓女菊仙,還有葛優、呂齊、英達、吳大維等合演,陣容很強。此片得到康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成為名作,最初羅啟銳導演的電視版則逐漸被人遺忘。李碧華當然對《霸王別姬》貢獻十分大,然而如果沒有羅啟銳版本,那就不大可能出現國際得獎電影版。

我重看羅啟銳的《霸王別姬》後,亦重溫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後者無疑在各方面都強勁得多。羅啟銳拍得平實細心,但在當年香港電視有限條件下不大可能呈現北京實感,同性戀處理亦要含蓄,戲曲演出也比較簡略,後段香港戲最有感觸。

火力不足,而品格不俗

陳凱歌大電影版由「湯臣(香港)公司」製作,規模甚大,一開始拍攝民國北平大街小巷情景便多姿多采又「墟冚」,戲班虐待狂式訓練十分慘情,演男旦程蝶衣童年的少年演員尹治極佳。長大後張國榮、張豐毅的造型與演出亦可觀,鞏俐也是黃金時代,構成充滿戲劇性的三角關係。

電影版沒有香港戲,但增添了不少人物情節,精工包裝,加強男旦被迫與太監、貴紳發生同性關係的描寫。又有日佔時期的險惡,勝利後被控漢奸的審訊。特別強烈是兩男一女主角在「解放後」落難的慘情,尤其是文革迫害極可怕,現在大陸電影似乎不容許這樣負面拍攝文革傷痕了。

這是陳凱歌最成功作品之一,也可以說特別加油加火、加鹽加醋大事炮製,無所不用其極。相對來說,羅啟銳電視版火力不足,近似素描,而品格不俗。陳凱歌則把程蝶衣誇大為近似梅蘭芳那種超級名旦,全片最有真材實料,亦有格調是穿插的戲曲段落,包括梅蘭芳拿手的《霸王別姬》、《貴妃醉酒》,以及崑劇《思凡》和《牡丹亭》。陳凱歌畢竟比較熟悉京劇,亦好在張國榮演得婉轉貼切,勝過後來黎明主演、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

無論如何,談到羅啟銳不可忘掉他的《霸王別姬》,拍到兩個北京戲子最後變為香港人,《再會蘇絲黃》描述香港吧女與西洋「鬼佬」的孽緣,這兩部逾四十年前舊作各有辛酸。

二○二二年七月五日

(作者為香港資深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