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2024-12-30
二〇二五年一月號
瓊瑤給讀者的不只是愛情——兼論言情小說的時代意義與社會價值 (楊明)

十一月二十八日瓊瑤在臉書發文「《憶亡夫》─不如歸去─」,文中述及她的心緒:「最近,我忙着為我的人生做一些『收尾』工作,快要八十七歲了,我要把一切『安排』好,我不能步上你(指平鑫濤)的後塵!」這一篇追憶文字其實已經為數日後令大家震驚的消息埋下伏筆,透出端倪。果然十二月四日眾多瓊瑤的讀者在臉書上看到她請友人代為轉發的:「終於等到了這一天」,藉文字寧靜訴說:「生命裏的雪季沒錯過」,同時新聞證實瓊瑤已經離世的消息,兩岸網絡同時滿布驚詫遺憾傷懷不願置信的追悼文字,二十世紀通俗文學史上最柔美瑰麗的一頁言情愛戀就樣翻了過去。

暗含反映女性內心世界的套路

瓊瑤的父親陳致平是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雖然沒有讀大學,但是本名陳喆的瓊瑤古文功底很好,這使得她的小說不同於其他言情類作品,描寫細膩優美,戀愛的展現尤為靈動迷人,透出款款深意。甚至許多少年是從她的小說裏,第一次讀到范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詩經.蒹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楊慎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優美文字是好的文學作品奠基的第一步,這基礎瓊瑤一開始就已經具備。

許多人詬病瓊瑤的愛情小說,批評書中人物不食人間煙火,不明世間疾苦。資深媒體人楊渡在《有溫度的台灣史》一書裏,在「青春血肉築成的奇蹟」的章節中中曾提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流行瓊瑤小說改編的所謂「三廳電影」,當時這些電影被批判為逃避現實,卻受到歡迎,楊渡思索其中是否有未曾被看見的內在原因?他寫道:「在瓊瑤電影中,有幾部是與女工有關的電影,如《彩雲飛》、《秋歌》、《心有千千結》等,特別受到歡迎。因為女主角是來自底下階層,或者生活困苦的家庭,她們為了家計出來工作,照顧生病的父母、智障的弟弟、破落的家庭等,工作是是護士、女秘書、歌廳的女歌手等……」小說裏女主角雖然得到了富有男主角的情有獨鍾,但是相戀之路並不順遂,面對阻礙的他們意志堅定,自食其力,不為富貴出賣愛情,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楊渡指出「這些套路裏,暗含着當時台灣社會非常真實的、隱而未顯的、女性的內心世界:那就是女性工作勞動者心中的夢想。」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出口快速成長,從鄉村來到工廠尋覓出路的女性,期盼靠着自己的努力創造美好生活。楊渡在臉書發文說:「那是一個時代的女性的自尊的願望,只是披着浪漫愛情的外衣。電影《心有千千結》裏,當男主角力圖振作,重振父親的紡織工廠,幾百個年輕女工在織布機前,在廠房裏勞動的場景,即是一九七○年代,無數女工生命的寫照。」

走向通俗就真的只剩愛情?

而瓊瑤在憶亡夫一文中,回憶一九六八年她為了幫助平鑫濤將出版事業版圖擴展到香港,同意與平鑫濤一同出席香港國際書展,那時距離小說《窗外》出版邁入第五年,瓊瑤透露為了和平鑫濤一起拚事業,她希望書籍有好的銷售量,由此來看,瓊瑤後來走向通俗大眾的寫作道路是有其背後考量的,而她早年的短篇小說《潮聲》也確實和後來的長篇言情作品在取材和寫法上均有差異。

隨着瓊瑤小說擁有的讀者持續增長,改編的影視劇作品也隨之出現,李行導演的電影《心有千千結》等,白景瑞導演的《秋歌》等均為當時創下頗佳的票房,後來瓊瑤還自己成立電影公司,由劉立立擔任專屬導演,甄珍、鄧光榮、林青霞、秦祥林和秦漢的形象疊合瓊瑤筆下的深情摯意,烙印在多少青年少女心裏。為結合小說改編電影,瓊瑤先後成立了火鳥影業公司、巨星電影公司,一九八五年,與平鑫濤成立怡人傳播公司,進軍電視業界,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瓊瑤又將她的小說做了調整,甚至結合兩部小說改編為連續劇,不但創下收視佳績,她的「愛情片版圖」在大陸影視劇中曾經獨領風騷,在觀眾心裏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還珠格格》系列由於播出大受歡迎,合作的製作單位湖南衛視數年間多次重播,真可說是陪着八九十後一同成長。

也有些人批評瓊瑤塑造的人物生活中似乎只有愛情,不必為柴米油鹽煩惱,以《在水一方》為例,孤女杜小雙與立志成為作家的盧友文相戀之後,在台北浦城街巷弄裏租了一戶簡陋的小屋,自己手縫窗簾、院裏摘來幾莖草葉布置家居,靠教小孩鋼琴貼補生活,懷孕後還好賣出了創作的詞曲,為自己張羅生產所需的花費。又如《人在天涯》中弟弟志翔到意大利求學,投奔已在意大利多年的哥哥志遠,才發現志遠窮困潦倒,卻還努力掙錢寄回台灣貼補家用,為了供弟弟讀書,沒能在舞台上演出的志遠靠着在劇院搬搬扛扛賣力氣賺取工資,艱苦支付志翔在藝術學院高昂的學費。雖然瓊瑤字裏行間最吸引人的還是愛情,但是她筆下描述的家庭責任和對理想的堅持,亦是環繞故事核心的重要背景。

曾經的合作

一九九一年,瓊瑤在台灣拍攝電視連續劇《七億新娘》,此前我曾在皇冠出版社出版過《愛上別人的情人》、《八月黃》等多部小說。當時編輯部找我與瓊瑤合作,由瓊瑤統籌完成的劇本,我改寫為小說,待電視劇播出之時,小說同時在書店上架。這樣的行銷策劃與過去先有小說再改編劇本可說是反其道而行。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看瓊瑤小說的我,大學畢業未久即有和瓊瑤合作的機會,自是十分興奮立即應允。等到進入寫作階段,才發現數十集連續劇縮減為七八萬字的小說時,既要符合原本的人物性格,還要具備閱讀時文字的審美興味,畢竟以畫面動作語言為主的表演方式和靜態的字裏行間敘述有很大不同,我只好做出比原本預估幅度大的刪除和更動。原本擔心故事構想者瓊瑤會有意見,沒想到書出版後,平鑫濤先生請我吃飯,還說瓊瑤讓他轉告我,我的改動帶給她新思路,她很欣賞。我自度瓊瑤這麼說是作為資深創作人有意鼓勵新進,但我對於瓊瑤和平鑫濤兩位前輩提攜後輩的胸襟是真心感佩。

瓊瑤辭世後,曾與我同時期在皇冠出版社出書的知名作家吳淡如在臉書上發文紀念瓊瑤曾帶給她的啟示:「當世界不美好的時候,我們就自己創造一個。已經過了中年的我,看見現實與夢想的距離,現實從來不曾饒恕過誰,但只要心中有憧憬(沒有說一定要是愛情),仍然也可以充滿勇氣的活着,只因為我心中還有一個秘密花園。」而這秘密花園就是瓊瑤小說所創造的。曾受邀為台北「愛情篇」選書的前《聯合報》副刊主任宇文正,當時選中瓊瑤的《窗外》,她說:「有人揶揄瓊瑤小說的文藝腔,但在《窗外》裏,塑造的諸多少女,舉止、對白各有姿態,而夢幻少女江雁容的愛情囈語,有其純真的魅力。」

「愛情教主」以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社會學博士林芳玫在其所著《解讀瓊瑤愛情王國》一書中提出,六七年代的瓊瑤是那個時期台灣社會中一個鮮明的文化圖騰,其作品所蘊含的不只是少男少女單純的浪漫幻想,還負載着沉重的文化、政治、經濟各方面的象徵意義。林芳玫在《解讀瓊瑤愛情王國》這本書中以瓊瑤小說為分析對象,追溯一九六○至一九九○年間台灣社會的發展與演變,探討作者、出版商、評論三者的互動關係,並解析文學聲譽的形成過程,由此論述瓊瑤的作品被定位為「商業化言情小說」的社會歷程。林芳玫針對瓊瑤不同年代的作品,分析文本,從中歸納出其故事情節依循親情、愛情衝突與妥協的公式,亦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我曾在內地高校講座時問學生,對濟南大明湖有什麼聯想?沒人想到《老殘遊記》,台下一致回答:夏雨荷。瓊瑤辭世消息一出,媒體上最常見到的頭銜是稱其為愛情教主,除了營造出所謂的「唯美愛情幻境」模式,她宣揚愛情的高貴品格,創造出清純真摯的男女主人翁。當多數人只將視線焦點放在瓊瑤筆下的愛情時,瓊瑤小說裏良善的人物形象為年輕讀者所樹立的美好典型亦不該被忽視,而她的作品為海峽兩岸跨世代讀者建構共同語境及交流橋樑,更是一大貢獻。

(作者為台灣作家、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