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由熙攘的牧愛街來到靜謐的加多利山,一部老式升降機緩緩地帶我們來到宋以朗博士的家。客廳那套為人熟悉的宋家餐桌與餐椅,曾經見證多位文化、文學及電影人的聚會,它會連同張愛玲、宋淇和宋鄺文美的手稿遺物捐贈給香港都會大學;而宋家客廳則會新設一張雲石紋理的餐桌—「如果不知道那套餐桌的珍貴歷史,恐怕它就要被送到堆填區了。」宋博士淺淺一笑地說。
作為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的遺產繼承人和管理人,宋博士在決定把這些手稿遺物捐贈予香港都會大學後,進行了這次訪談。這次捐贈計劃的召集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慕靈博士分享了未來關於張愛玲和宋淇的研究方向,而另一位召集人、香港都會大學大學圖書館館長譚文力先生亦介紹了圖書館將設立的「張愛玲特藏」、「宋淇、宋鄺文美特藏」和有關中國現代文學的展覽廳,以及已經開展的「中國現代文學數碼特藏」計劃。
宋以朗的「守護張愛玲之路」
二○○三年,宋博士為了照料年邁的母親而從美國回港,之後成為了張愛玲的遺產管理人。被問到對這個身份有沒有感到壓力時,宋博士指張愛玲的出版事務一直交由出版社全權處理,所以起初需要處理的工作不多。後來,他逐漸將重心放在張愛玲的遺稿出版及書信整理上。面對龐大的工作量,他謙虛地說自己的壓力微不足道,因為他無須面對工作時間表及出版限期,而且在這條守護路上他並非孤軍作戰。
宋博士提及,有人稱張愛玲生前有三個「守護天使」,包括夏志清、宋淇及宋鄺文美。作為張愛玲的遺產管理人,宋博士指自己也有六位「守護天使」陪伴着他:「很神奇地,我發現有六位守護天使幫助我,包括陳子善、止庵、馮睎乾、鄭遠濤、謝有坤和高全之。這六位特別的人,展現出一種我在其他地方未曾見過的堅持與奉獻。」縱使他們與張愛玲素未謀面,卻跟宋博士一樣,把自己的時間和精神都投放在研究這位傳奇女作家上。
我們都很有興趣知道宋博士對「張愛玲現象」的看法,他立即以統計學專長來回答。首先是有關張愛玲研究論文的數量,宋博士說,有關她的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包括博碩士論文及其他學術研究,其數量僅次於魯迅;第二是張愛玲的傳記數量,單單是宋博士的個人收藏已超過二百本。宋博士說:「這些成千上萬的論文資料讓人不禁思考,張愛玲到底還有什麼好說呢?關於她的生活,又有什麼可說呢?但是,新的論文與新的傳記仍然不斷地湧現。」縱然張愛玲已經離開人世,但她的故事,猶如一本沒有句號的傳記,持續地吸引後人的關注。
三人四十多年來的書信往來
這二十多年來,宋以朗博士一直對「張愛玲研究」乃至香港文學研究有重大的貢獻,特別是他出版了多部張愛玲的遺作,以及整理和出版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書信等工作。其中《張愛玲往來書信集》所收的書信,足以見證張愛玲與宋淇、宋鄺文美四十多年的深刻友誼。當被問及對哪封信件印象最深刻時,宋博士想起了張愛玲在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寫給宋淇夫婦的一封信,內容是她委託其姑丈李開第處理大陸版權事宜,因此需要去文具店買授權書表格,卻順道買了一份遺囑表格,並談到遺產如有錢剩下,希望用錢給宋淇夫婦「買點東西留念」。對於張愛玲在信中吞吐其辭,宋博士感慨地說:「張愛玲被譽為極偉大的中國作家之一,有人甚至認為如果她活得更長,毫無疑問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這封吞吞吐吐的信件,在我看來是一封寫得『一塌糊塗』,卻又相當動人的書信。因為他們三人之間有愛,所以有些事情才變得難以啟齒。」
這些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三人之間的書信,讓我們能感受到三人之間超過四十年的深刻友誼。對於這段珍貴的友誼,宋博士說:「看到張愛玲與父母之間的友誼,我只遺憾自己沒有這種朋友—一個能跟我書信來往幾十年、寫幾十萬字的朋友。」
捐贈予香港都會大學的關鍵原因
宋以朗博士於二○○七年正式成為張愛玲遺產管理人,他表示有關張愛玲的出版及整理工作也幾乎完成了,但「幾乎完成」意味着「尚未完成」:「現在整個房子都是張愛玲的遺物,因此,最後一步,就是找到合適的保管人,並把張愛玲的遺物捐贈出去。」
關於張愛玲及宋淇夫婦的手稿遺物,宋博士與姊姊宋元琳女士早已達成共識,就是絕不會進行拍賣,否則它們可能會變成賺錢工具,最終失散到各地。因此,宋博士選擇了香港作為這些手稿遺物的落戶之地。至於選擇哪個機構呢?他表示,自己所關心的不僅是配套及維護等工作,還有能否把張愛玲和宋淇、宋鄺文美的珍貴資料一併收藏及進行數碼化,讓公眾及研究者能夠閱覽:「因為這些手稿遺物要在香港聚在一起,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對我來說,張愛玲與宋淇、宋鄺文美的書信是一體的,不能分開。」考慮到香港都會大學對張愛玲、宋淇和宋鄺文美手稿遺物的整體保存和展覽計劃,宋博士認為香港都會大學是最合適的保管人,並相信他們能肩負起守護者的責任。
至於對未來發展的期望,宋博士說:「我希望香港都會大學能找出最好的管理方式,也不需刻意跟隨其他大學團體或組織的做法。只要自己的團隊做好就可以了。在沒有任何規則之下,這可能是一個新機會。」
張愛玲和宋淇研究
梁慕靈博士表示,這次捐贈計劃的捐贈品包括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的手稿、信件、相片、證件及知名作家的簽名藏書等等。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將為張愛玲和宋淇研究帶來重要啟發,同時也能填補許多研究上的空白,例如以更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張、宋的電影研究及宋淇在香港的人際關係網等等。梁博士說:「對我而言,宋淇和張愛玲研究是互為一體的。特別是過去較少看到的宋淇手稿和與不同文化人之間的書信等資料,讓我們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到宋淇對文化場域中各個領域,包括文學、電影、出版、翻譯和學術方面的貢獻和影響力,例如他跟電懋中人的書信往來,能讓我們更了解他們的內部運作,包括張愛玲的電影劇本是如何創作出來等情況。」因此,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無疑對張愛玲和宋淇研究帶來很多新的角度。
梁博士以《南北一家親》為例,指出過去研究者傾向把這部電影當成是張愛玲的電影劇本來研究。有些研究提到在電影裏看到張愛玲的不同面貌,例如說她很熟悉當時香港南人和北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又或是創作了粵語對白的喜劇情節等。然而,這個研究角度可能有些漏洞。因為這部電影的故事大綱最初是由電懋的編劇秦羽所寫的,而張愛玲跟宋淇在書信中也有互相討論不同的電影劇本創作。所以,她認為比較適宜的角度,應該是把這些電影看作是包括張愛玲在內的團隊創作。此外,梁博士還分享了她將開展一個名為「文論與文化意識形態的建構:冷戰語境下宋淇在香港的文化活動與關係網研究(一九五一—一九九六)」的研究計劃。透過分析宋淇的手稿遺物,這個計劃得以用全面的視角去研究宋淇的人際網絡和影響力,並分析他的人際關係網對香港文化界之影響及個人創作的成就。
手稿遺物的未來動向
有關這次捐贈的安排及未來計劃,香港都會大學大學圖書館館長譚文力表示,大學圖書館將為這些手稿及遺物建立專屬特藏,並命名為「張愛玲特藏」及「宋淇、宋鄺文美特藏」,並將興建有關中國現代文學的展覽廳。同時,大學圖書館亦會跟人文社會科學院合作成立研究團隊和工作小組,以數碼人文研究的方式,建立檔案文獻資料庫和數碼影像典藏,名為「中國現代文學數碼特藏」。譚館長說:「這次宋博士的慷慨捐贈對大學及圖書館意義重大,這次館藏的收集、保育、數碼化及推廣工作,標誌着都大圖書館在文物保育與推廣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譚館長亦提到,為了妥善保護這些珍貴研究資料,都大圖書館的專業團隊會充分利用在資訊與檔案管理、文獻保護和數碼化方面的專業知識以確保相關工作順利進行。他相信,這兩個特藏不僅豐富現有館藏,體現圖書館支援都大學術研究的使命,更可為全球研究人員提供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源,讓對中國現代文學、張愛玲和宋氏夫婦作品感興趣的普羅大眾,皆可受益。
譚館長又指,這批捐贈品的數量十分龐大,所以他們必須妥善管理和整理這些資料,並感激宋博士對這些遺物的守護:「我要特別感謝宋博士。因為他多年來對這些手稿遺物的處理與照顧,當所有物品來到香港都會大學時,已經相當有條理且完整。」譚館長表示未來將以專業圖書館學的手法,嘗試以不同方式,把手稿中的資訊呈現給學者及廣大公眾的眼前。
為了慶祝這次的捐贈和特藏展覽廳與數碼特藏的成立,梁博士與譚館長分享,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及大學圖書館將會在未來展開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在報刊撰文推廣張愛玲和宋淇研究、舉辦一系列的學術講座和公開講座,主題包括張愛玲的傳記、張愛玲與宋淇的書信往來、有關張愛玲的報章研究,以及張愛玲和宋淇的電影研究等。另外,香港都會大學亦會舉辦張愛玲和宋淇國際學術研討會,還有以數碼人文和數碼藝術的方法,製作以《傾城之戀》為主題的虛擬實境和沉浸式體驗,以展現出結合科技、藝術和文學的創新教學方式。
宋以朗博士及其姊姊宋元琳女士的最大心願,就是將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的手稿遺物匯聚一起。在二十多年的努力下,他們終於為這些珍貴的手稿遺物找到合適的保管者。未來,張愛玲、宋淇及宋鄺文美的手稿遺物將會在香港都會大學圖書館對外開放展覽,並透過其「中國現代文學數碼特藏」讓海內外人士瀏覽。這不僅能讓更多人見證他們三人的重要貢獻,相信也能推動更多有關張愛玲、宋淇和宋鄺文美的新研究方向 。
(圖片由香港都會大學提供。梁慕靈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淑鳴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