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幾年前,我有一個病人Ken,他是一個很負責任和勤奮工作的腸胃科醫生,有一天,Ken到了我的診所。原來上司不讓他上班,不能幹他熱愛的臨床工作,感到又羞愧又憤怒。
「醫生,部門的人都針對我!他們每個人都不懷好意!」Ken對我說。
「為什麼你這樣說呢?」我問他。
「他們把病人當成實驗對象,在病人身上試用一些有爭議性的治療。病人和他們的家人統統都被蒙在鼓裏!當他們發現我知道這個詭計和勾當後,就千方百計地去迫害我!」Ken氣忿難平的說。
「竟然有這些事?」我吃驚地回應。
「他們知道被我洞識了,就篡改病歷。更離譜的是,他們反口惡意批評我的醫療技術有問題。」Ken越說越激動。
後來我從Ken身上知道,他的部門主管已經為了Ken,召開了幾次會議。最後不得不請Ken看醫生,放病假。
我好不容易才能把Ken的大致情況弄清楚,因為Ken堅持不要家人提供資料。我根據臨床診斷,Ken應該患上妄想型的思覺失調。
對於Ken,他的病不難診斷,甚至醫治也不太難。以我多年的行醫經驗,他的病應該很容易「藥到病除」:藥一上腦,病就會好。但治療Ken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就是他「缺乏病識感」。
弔詭的是,「缺乏病識感」是思覺失調的一個病徵,也是令患者沒辦法接受有效治療的一個障礙。說實話,我真是想不到有另外的身體疾病,病徵有這樣「咒詛性」的後果。
研究顯示,有六成以上的思覺失調患者呈現中或重度的「缺乏病識感」。在有關病識感(insight)的相關研究中,至少可以歸納出四種常見的情況:
一、病識感在不同精神疾病的範疇裏,所指涉的各有不同。換句話說,在思覺失調、鬱躁症等精神病的「缺乏病識感」,以至於強迫症、人格異常、失智症等精神疾病中所對應的「缺乏病識感」,意涵是不同的。
二、在臨床上,缺乏病識感的現象,往往不是一種全或無的狀態(all or none),它常常是一個連續體(continuum):換言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缺乏病識感」。完全的病識感,就是指「患者知道自己生病,也願意配合就醫」。
三、病識感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詞,它牽涉到有關疾病經驗:例如知道自己所經驗的是病徵、對醫療認識、明白為何要治療、治療的重要性等不同的範圍。
四、弔詭的是,病識感的獲得或恢復,未必在治療上帶來正面的發展,因為這牽涉到疾病與病人身份,常常帶「被污名化」(stigmatized)等因素。因此好多精神病患者一旦恢復了病識感,反而導致抑鬱或自殺的傾向。這種現象,被稱為「病識感的悖論」。
最後,筆者想強調,沒有病識感,不等同於患者因為不夠了解疾病本身,而導致的諱疾忌醫。另外,精神疾病的「被污名化」,也是令患者不肯接受自己的真實情況。
說回Ken,我在最初一年,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令到Ken肯吃藥,他的情況大為改善!不過一年後,Ken自行減藥,結果「缺乏病識感」,加上他的妄想癥狀,令到他將我當成他上司的同謀。最後的結果,是我把他轉介到別的醫生處。
要令病人增加「病識感」,社會上對大眾精神疾病的教育和「去污名化」是刻不容緩的。不過無論如何,醫護人員若果能夠對患者展現多一點的同理心,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再透過這關係來進行多點的健康教育,令患者能循序漸進地明白接受自己的情況。這個過程是充滿挑戰和極之需要耐性的。最後,若患者能明白和接受適切治療的重要性,那麼病人康復和預後,也就更為正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