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景谷,雲南省普洱市下的一個量產茶鎮,雖然鮮為茶友所知,但卻是普洱原料大茶倉;據考,不同大小茶園加起來,共三十六萬畝古茶樹群,因此,景谷不缺茶樹和茶青。
景谷其實也是縣名,即「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位於無量山的西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之北。清雍正二年改土歸流設「威遠廳」;民國元年改「威遠縣」,但因與四川省威遠縣同名,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雲南的「威遠縣」則改為「景谷縣」,直至一九八五年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又剛巧因為鎮名與縣名相同,茶農習慣把「景谷鄉」稱為「小景谷」,位於景谷縣的縣城以北。
清末,雲南茶葉貿易繁華,所以連帶「景谷茶」也受惠。民初,「小景谷」街道成為茶葉交易中心,每年春茶,外地客商馬幫趕來參加,帶動臨滄周邊茶區的茶也雲集於此交易,是西雙版納易武老街以外,臨滄地區名副其實的茶馬小鎮。
其實,景谷縣一直有優質靚茶,只因上世紀戰亂頻繁,景谷茶再度被遺忘。據《雲南通志》:「民國九年(一九二○年),景谷區、勐果區(民樂),共植樹三千三百四十七萬株,年產量三十五萬五千斤。」可見民初景谷出產不少茶。也許茶友會問,這些民初時大量的景谷茶青,究竟去了哪兒呢?當然就是古董茶,但古董茶內飛卻可沒提及呢!
民國時候,易武與景谷都是號級茶原料生產地,只不過易武向來出名,有正山之稱(易武正山),為消費者所認識,根深蒂固。現實卻是景谷茶便宜一截,而且海拔高聳、香氣細膩、古樹韻足、湯甜有質,所以深受吃貨者歡迎。民國聰明的茶商(或許其實是奸詐),悄悄地把「景谷茶」當作「易武茶」就能賺取更大利潤。其實,把原料調來調去,古往今來都有,就好像今天不少茶餅都號稱自己是「班章」一樣,究竟有多少是「正班章」呢?怪不得現代的「景谷茶」總是帶有一點「古董、印級茶」的茶韻神髓。
與雲南其他產茶區一樣,因戰亂和人口流動,盛極一時的景谷茶同樣衰落。解放後(一九四九年)雲南茶廠被「國有化」並恢復生產,景谷茶葉才相對能穩定地、寂寂無名地為國營茶廠提供原料。眼利的茶友馬上意識到,這豈不是印級茶嗎?
天意弄人,普洱市場在輝煌過後又再次萎縮沉寂!直到千禧年,普洱茶才再次熱鬧起來,「小景谷」茶區才被「昌泰茶行」重新發現,並重現傳統製茶工藝,使「小景谷」茶再一次來到茶友面前,昌泰茶行的確功不可沒。由於「小景谷」野放茶已休養生息許多年,所以早年昌泰茶行採的都算是「頭採茶」。因此,不少普洱老饕都默默地收集早期「昌泰茶品」,知道質優價低。
雖然目前「小景谷」名氣不及「老班章」、「冰島」等有名山頭,但其實「小景谷」的茶味卻躲在幕後,默默地支持不少名茶。「小景谷」的古茶園是一大片散落在山林,由於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茶園改造,古茶樹基本都是成喬木狀,近乎沒有經過矮化,因此更幾乎不存在台地茶滲古茶樹的問題,而且「小景谷」近年的台地茶是「景谷大白茶」。
日後,只要市場理解,自然會認真看待「小景谷」優質生態古茶樹和早年的野放茶餅,因為茶味會說話,例如「二○○三年王者棕昌泰」,不少茶友盛讚,此茶陳期十八年,厚實味釅、陳香迷人、甘醇甜美、生津回韻。
如果當年「古董、印級茶」的原料有部分或許來自「小景谷」的話,那麼,茶友就絕不能低估今天「小景谷」這隻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