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2025-5-29
二〇二五年六月號
烏藥俱治身心(李翠妍)

春夏之際,氣候潮濕,容易干擾身體內平衡,造成濕濁困於脾腎膀胱,引起各種不適。在向陽山坡上,有一種名為「烏藥」的草藥,能行氣散寒、祛濕降濁、恢復體內氣的運行,配合其他中藥,更能調節精神情緒,維持身心健康。 

春季乍暖還寒,天氣潮濕,人體感受自然界的濕氣後,氣血運行變得遲滯,無法支持臟腑運作,形成精神疲憊或肢體重墜感,即所謂「春困」現象。由於濕的性質黏滯,要清除這種留滯肌肉關節的濕濁並不容易,只有藥性偏溫,且能促進氣行的草藥才能奏效。 

根據《香港中草藥大全》記載,烏藥(Lindera aggregata)為樟科之多年生常綠小樹或灌木,高可達五米;樹皮灰綠色;幼枝綠色,被繡色毛,後脫落。葉互生,薄革質;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卵形;葉尖漸尖至尾尖,葉基寬楔形至圓形;葉面綠色而有光澤、葉底幼時被密短柔毛,其後脫落無毛。雌雄異株;繖形花序腋生或頂生;花細小,無柄,淡綠色。 

本品藥用塊根為主,及葉、果實,味辛、性溫,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作用。《日華子本草》指,烏藥「治一切氣,除一切冷」,可改善由氣行不暢及寒濕困阻的胃腸道症狀,如胃腹部脹滿疼痛、噯氣、嘔吐清涎、便溏泄瀉等。此外,尿頻、小便清長,甚至遺尿、失禁,若伴有神疲畏寒、面色蒼白、腰酸膝軟,常屬腎陽不足、膀胱虛冷,可以烏藥配伍益智仁、山藥溫腎固澀,即常用方劑「縮泉丸」。至於男子疝氣疼痛、女子宮寒痛經,均為寒凝肝脈,以烏藥溫通肝氣,配伍香附、生薑、砂仁等,自可通則不痛。烏藥又可研末外敷,治外傷出血。 

除身體症狀,氣鬱氣滯又常干擾精神狀態,造成情緒鬱悶、心緒不寧、胸膈痞滿、不思飲食等,此為七情所傷,肝氣結聚於心胸脾胃,治療可用人參、檳榔、沉香、烏藥四味,各濃磨水後沖服或水煎取汁服用,因於製藥方法,《濟生方》以「四磨湯」命名此方。四磨湯能降逆下氣,調節精神情緒,對於神經官能症有不俗療效。 

不過須留意,《本經逢源》記載烏藥「不可見火」,意即本品不適用於火熱偏盛之病證。烏藥性質偏溫,而且促進氣行,若症見情緒急燥、面紅目赤、頭痛劇烈、胸灼煩悶等氣鬱化火之象,則不宜以烏藥治之,否則即如火上加油,無以奏效。 

(作者為註冊中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