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2025-5-29
二〇二五年六月號
《九龍城寨之圍城》的起源(黃宇恆)

第四十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塵埃落定,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下稱《九》)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攝影等九大獎項,可謂當晚大贏家。《九》在香港掀起一輪「九龍城寨」熱潮,在票房和獎項上皆取得優異成績,更是近年少數成功打入海外市場的港產片,然而,當晚頒獎台上竟無一人提及故事原作者余兒一句,令人不禁好奇,還有人記得電影《九》的起源是一本港產小說嗎? 

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改編自本地作家余兒二○○八年出版的小說《九龍城寨》,這部作品在二○一○年由漫畫家司徒劍僑改編成同名漫畫版,經歷重重波折後,才被製片商購入版權改編成電影。當然,為了適應電影的篇幅和拍攝風格,《九》在改編過程中曾被編劇團隊大刀闊斧地修改甚多,才成為了觀眾眼前的電影版,但即使如此,電影的人物設定和故事主線還是建基於原著小說。 

在金像獎頒獎禮上,一眾得獎者上台發言時無不感謝電影導演鄭保瑞、監製和投資者等幕後製作單位,但竟無一人提及小說原作者,雖然相信電影團隊並非刻意隱瞞,但只能感嘆故事原著者的身份,在電影界實在不獲重視。 

小說和電影創作,本應相輔相成。正如近年大受歡迎的電影《沙丘瀚戰》系列帶動原著小說《沙丘》銷量,引領新一代讀者進入小說世界,過去的《哈利波特》、《魔戒》和《達文西密碼》等賣座電影系列皆由小說改編而成。暢銷的小說吸引片商改編,而電影的票房成功又吸引更多新讀者,再度提升小說銷量,作家於是有動力和資源創造新作,電影圈也能持續吸納新故事,形成良性循環。 

上世紀的中國南來文人將香港稱為「文化沙漠」,但當時的香港無論在文學或電影的創作上都非常蓬勃,金庸的武俠作品和倪匡的科幻小說亦經常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只是近年香港的閱讀風氣不盛行,虛構類創作也買少見少,似乎配得上「文化沙漠」這個稱號了。 

如今,難得有一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後大受歡迎,實在值得更關注原著創作者,以及他的最新動向。作家余兒除了個人創作外,他在二○一三年開設了創造館出版社,出版個人作品之餘,亦為其他本地作家出版小說、繪本和童書等等。二○二三年由ViuTV改編成劇集的《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原著作品《已讀不回死全家》,以及同年改編成電影的《陰目偵信》,都是由創造館出版,可見余兒和其他作家的深耕細作並非沒有回報,香港本地創作人亦仍舊努力前進。 

歷經多年守候,《九龍城寨》終於開花結果,獲得全城熱愛,實在難得。畢竟,要在沙漠裏種花,不是容易的事。 

(作者為寫作人、流行文化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