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2021-7-30
二〇二一年八月號
《國安法》的中美輿論戰(劉銳紹)

港版《國安法》實行了一年,官方稱局勢已「由亂轉治」。從正面的角度看,香港社會的確基本平定下來,衝突大幅減少,政府逐步轉向民生工作。港澳辦也開腔督促港府必須解決民生問題,甚至列出時間表。上述情況從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的講話中反映出來。

不過,對外則仍在角力中,而且角力的程度比以前更強。就在夏寶龍發表《國安法》一周年的講話後,美國當日就宣布進一步制裁官員。中方隨即反擊,而且反擊力度比以前更大。這次除了港府、港澳辦、中聯辦、外交部等一起反擊之外,還有一連串的輿論戰從旁支援。

反擊美國官方的言論

例如,美國官方在夏寶龍講話前後發表言論,意含勸籲在香港的美商必須注意《國安法》的危險,考慮是否撤走。內地和香港的親官方傳媒馬上出現系統的反擊言論。據了解,有關方面早在背後組織輿論反擊戰,因為美國的言論已在他們的預期之中。

輿論反擊的重點包括:美國在今年初曾製造消息,指在香港的美國企業中,有大約百分之四十擔心受到《國安法》牽連,可能會撤出香港。不過,這個擔心沒有變成現實,至今真正撤走的美國企業不多,甚至反而在微量上升(容或這裏有統計學的奧妙)。港方的輿論還訪問了美國總商會的負責人,報道美國企業的想法與美國官方不同。例如,香港仍然是容易賺錢的地方;美國與香港的貿易活動,至今仍是美國順差;香港仍是美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橋梁(美國大企業早已進入中國市場,它們有足夠實力保護自己;在香港的美資主要是希望香港的法制能讓它們得到較多的保護)。

還有一種比較露骨的說法,就是美國在香港不單有經濟利益,還有政治和情報方面的利益。這就決定了美國不會一下子就跟香港切割的大方向。這種言論由非官方或半官方媒體散發出來,希望產生三點作用:一是點破背後的實情,讓市民明白政治的實況,毋須受美國言論的影響;二是藉此透露中國其實也看穿了美國的底牌,不怕美國聲稱的制裁,同時也在預防美國的暗招。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對外說明在港的美國企業與美國政府的看法不同,甚至不想按美國政府的願望,從香港撤走。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政治硝煙。

美國政府指揮不了工商界

內地和香港傳媒反擊的另一張「輿論牌」,是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尤其是歐洲)對香港和內地經濟的看法。外界關注在同一時期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視像會議,習近平和拜登(當選後)首次「同框出現」。習近平除了講述中國支援外國抗疫之外,還按照這次會議的主題,特別談到疫情後如何復甦經濟,中間就強調多邊合作,此乃振興經濟的最佳方法。與此同時,中國與歐盟中的兩大國──德國和法國,分別加緊雙邊經貿活動,沒有受到歐盟早前停止投資協定的影響。在此態勢下,歐盟其他國家也有聲音,要求恢復投資協定的討論。

這就說明,基於經濟利益,歐洲國家與美國的對華態度,分歧愈來愈大,美國的指揮棒愈來愈不見效。用內地的話說,就是「用經濟武器粉碎美國的合縱連橫」。即使英國仍然跟美國同一步伐,但英國已退出歐盟,經濟也困難重重,對中國的影響有限。這也是中國敢於用強硬姿態回應美國壓力的原因,美國對香港和內地官員的制裁也變得沒有實質作用和意義了。

其實,內地和香港也看穿了美國的弱點,就是美國政府指揮不了工商界。在一般情況下,這是自由市場的優點,各自在法律之下發揮經濟才能;可是,當經濟涉及政治時,經濟自由度就會影響政府的需要。所以,中國對經濟和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大力管控,既防止它們犯法,也促使它們必須服從國家的政治需要。例如中國不希望企業到美國上市,由二○一八起,已有至少十五家中資企業由美國轉回香港上市,或兩地同時上市。如果企業抗拒,就可能出現早前馬雲和近期「滴滴出行」受到整治的命運。

這種政治經濟學放在像中美鬥爭的環境下,顯示了它的威力。美國正因為不能掌握這種力量,因而處處被動。到底政治和經濟的關係怎樣才是「正常」?或者從來就是不正常?在此難有結論。

香港無可避免受到傷害

再談得具體一點,中國掌握目前在香港的美國企業大約一千三百家,在港的美國公民大約八萬五千人。當中涉及千絲萬縷的經濟和社會連繫,不可能一下子說變就變。所以,在美國加強制裁和中國作出輿論反擊之後,政治圈中流出消息,指美國隨即放軟口氣,通過不具名的方法,由美國和駐港高官放話:美國政府不是要脅在港美資撤走,是否離去是它們的決定,美國政府「只是作《國安法》生效後的事實陳述」。到了這個地步,這場輿論戰的初步戰果已有分曉了。

不過,內地和港府必須看到另外兩個問題。一,中美角力之下的香港,無可避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即使北京努力穩住香港經濟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目前的政治壓力和態勢的確令外商擔心,即使仍留在香港,只是眼前仍有利可圖而已。此外,外資感到中資已主導一切,外資的盈利空間大大收窄,還要承擔政治風險,甚至可能變成中美鬥爭的「人質」。這個恐懼是天然存在的,即使中國大力保證也無甚作用。用行內的話說,就是政治不能掏空經濟的基礎。

二,香港人的怨言和移民情況(包括大批金融界人士)增加。人才是香港的最大本錢,內地不要以為用「新香港人」可以取代。這是更長遠的問題了。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