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香港還在為控制疫情費盡心力、大動干戈清零時,世界上主要國家已經放開防疫規定,解除入境禁令,民眾恢復了正常生活。
開放度跟國際社會差一大截
疫情期間的六月中旬,正值香港疫情反彈之際,我離開香港赴英國參加小女畢業典禮。出香港去英國,什麼檢疫措施都沒有,一路自覺戴好口罩就行,下了飛機,你會不由自主的摘下口罩,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戴。
在英國享受了五十天自由自在的日子,不用戴口罩,不用保持社交距離,不需要做核酸,還參加了幾場大型的活動如觀看溫布頓網球公開賽、音樂劇、幾萬人的畢業禮等。沒有要你量體溫,也沒有要求戴口罩,防疫措施都屬自願的,比如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可以自己選擇是否戴口罩。那裏的生活回到了疫情前。感染了的朋友,三五天就康復了,看上去就和感冒差不多,最多也就是病毒性感冒。
但到要回香港時,則有一種壓迫感。要花一筆不菲的錢去做四十八小時內的核酸檢測,上飛機前要填香港政府的健康表格和航空公司的表格並上傳證明。回到香港機場,要做閉環式各種檢查、要有健康二維碼、要有預約隔離酒店證明、要出示針卡證明、要排隊領取政府的強制檢查令等,聽上去就很不舒服。到了酒店,除了每天的抗原自測,政府還要隔天核酸檢測,大費周章,額外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七天後才疲憊不堪的回到自己的家。兩向對比,香港的開放度,如今和國際社會已經差了一截,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香港的國際化形象。政府很着急,想跟上國際化步伐,但又礙於國家的防疫大政策,以及與內地接軌通關的更大誘惑。
逐漸喪失作為仲介平台的優勢
疫情期間,香港一直緊跟國家的「動態清零」政策,希望盡早可以與內地優先「通關」,自由往來,畢竟與內地市場接軌不僅涉及政治正確,也牽涉內地和香港兩地很多的利益。然而,超過兩年多來的努力及等待,與內地通關這一天始終沒到來,反而越來越遙遠,每天數千染疫個案,絕對不符合中央動態清零的要求。不敢放下「清零」跟西方共存,也不能與內地通關,以至香港被外界詬病為「孤島」,外企外資聞風而去。
現在從香港去內地,防疫措施很嚴格,加上內地防疫也處於緊張狀態,對海外不開放。香港反彈的疫情不知何時可以結束,難以評估什麼時候可以與內地通關。香港處於兩難境況:不放棄清零,難同境外通關;放棄清零,則不符合回歸後香港與祖國的緊密關係。
曾經的香港,以中外聯絡的橋樑自居,在中國開放度不夠、外資外商又想利用香港的便利下,香港搭建中間平台,得盡內外兩頭之利。無論是對內地還是面對國際市場,香港均以輸出為主業。
一直以來,香港是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服務業佔GDP百分之九十以上。香港的服務是以本地為平台,服務對象主要是內地和國際兩大市場。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數字,在二○一八年,香港是全球第八大商品輸出地,也是全球第十五大服務輸出地。香港沒有製造業,大量的商品輸出主要來自輸入,是一種轉口服務。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二○一九年世界投資報告》中,香港於二○一八年吸納的直接外來投資達一千一百五十七億美元,全球排第三位,亞洲排名僅次於中國內地的一千三百九十億美元。在對外直接投資流出方面,香港在亞洲排第三位,金額達八百五十二億美元,僅在日本的一千四百三十二億美元及中國內地的一千二百九十八億美元之後。二○一八年,以外來直接投資存量計,香港作為投資接收地的金額居全球第二位的一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億美元,僅次於美國,而作為投資來源地的金額,居全球第四位的一萬八千七百零一億美元的。
以上數據,一進一出,可以看到,存留為香港所用的是少部分,香港只是仲介平台,大部分轉移投資了。
如果香港長期處於對人的嚴格管控,既與國際市場隔離,又不能與內地通聯,作為仲介平台,香港的優勢會逐漸喪失。而本地市場有限,佔GDP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服務不可能為本地市場消化,香港的經濟萎縮就成必然。
關鍵的十一月
一段時間,香港媒體都統一發放了港府可能優先與海外「通關」的消息,原因是香港不能眼看着經濟不斷滑坡,並把時間點定在十一月前。有評論認為,香港經濟已下滑至近危險水準,國內經濟亦面臨很大壓力,相信當局是考慮現實情況而作出改變。
雖然香港仍然打正「動態清零」的旗號並不斷努力中,但實際上即使面對持續染疫日增,仍考慮逐步放開防疫政策。夾在中國內地與世界之間,香港最終要向世界傾斜。以十一月作為「死線」,是因為香港在十一月安排了兩項重要的國際活動:金管局打算在十一月召開大型金融峰會,希望吸引全球銀行界人士參加,這也是疫情三年來,首次讓全球金融界人士訪問香港,參與這個全球性的金融會議,這無疑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非常重要。另外還有著名的「國際七人欖球賽」,也是在十一月同期在香港舉行。
這對香港是一個機會,能藉此重新向國際展示東方之珠的魅力。香港如果仍然不能與目前國際的防疫現狀接軌,嚴格入境限制,兩項活動必會「失色」。所以,有人把接下來的十一月看作香港再度向國際開放的「死線」。
但香港不能因為有國際活動而僅作為一種權益選擇,而應該是一個戰略性的思考。香港如能以重大國際活動作為機遇,調整防疫措施,在戰略上作歷史性的改變,讓香港盡快回到正常生活與國際化城市的國際狀態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作者為香港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