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2022-10-28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號
時間最後會站在中美哪一邊?(馬玲)

在中國十月十六日「二十大」召開前夕,美國於十月十二日推出了新的「國家安全戰略」。美國將中國定義為其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挑戰」,而且稱「未來十年是美國與中國競爭的決定性十年」。

這份安全戰略表明,美國若希望保持其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就必須贏得與中國這個大國的經濟和軍備競賽。 

美國總統拜登說得更直白,中國是「唯一既具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又具有越來越多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推進這一目標的國家」。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開幕上做報告時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報告強調: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鬥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中美的競爭與對壘,已不是不言而喻,已然是坦露無疑。

中國的芯片技術難關

特朗普主政美國時,就開始全面打響了對華貿易戰。一路走下來,美國現在真正能「卡中國脖子」的地方,似乎也只有在芯片上動用威力做文章了。 

同樣是十月十二日,美國出台了《二○二二年芯片與科學法》,就此把芯片制裁擴展到了對中國所有的行業。由於中國在高端領域幾乎不得不使用最先進的芯片,因此美國制裁的攻擊力顯而易見。不僅中國互聯網公司和研究機構在數據中心建設和超級計算機使用方面遇到了頗大的困難,中國在生命科學和高精尖武器研製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也有可能放緩。中低端芯片中國並無問題,自產率可達百份之七十左右的市場份額,但高端芯片確實困在其中。

由於美國對出口中國芯片的技術和人員管控採取了近乎斬草除根的手段,已不顧及美國企業自身的利益,所以這些措施實施下來,無疑會造成「殺敵一千而自損八百」的局面。

美國政府限制芯片進入中國市場,已經在股市和其他方面引起漣漪。中國是全球芯片第一大市場,多年來都是英特爾、高通、英偉達等美國大企業的重要利潤來源。這些企業讓美國政府斷了財路,他們肯定也心有不甘。

另外,韓國也未必願意配合。韓國已明說,「如果出現芯片衰退,韓國經濟將處於危險之中,這將與貨幣危機時期非常相似。」

芯片開發還引出了另一個話題,就是中國能否突破光刻機限制,另謀出路生產「雲芯片」。現在製造一個芯片,需經三百至五百道工序,涉及精密機床、精密化工、精密光學等幾乎所有領域的尖端技術。芯片可謂現代工業技術上的皇冠。

中國芯片業的落後,看似一個點,實乃一大片。要想自己造出高端芯片,就必須把這些門類的基礎補上,全方位達到世界頂端水平才行。芯片不僅是中國擺脫美國卡脖子的巨大考驗,同時也蘊含着未來的巨大機會。

目前,有個芯片「雲化」的萌動。「雲化」芯片,猶如將手機的處理器放到雲端,物理手機只要搭載正常的矽基芯片就可提升運行速度和運行效率,同時降低功耗。比如,在電腦或手機等其他終端上運行虛擬手機,可大大降低手機的硬件要求,即便手機配置比較低,同樣可以運行大型遊戲,而且是二十四小時不掉線、不關機、不發燙、不充電,因為所有的運行程序都是在雲服務器裏運行,物理手機端只不過是個展示頁面而已。

芯片「雲化」,是近年才出現的一個概念,目前還處於實驗階段。任何科技的發展,剛誕生時幾乎均不被看重,但隨着技術越來越成熟、應用越來越廣泛,大家對它的認知也會越來越深入。

美國著名日裔物理學家加來道雄二○一二年接受採訪時稱,「摩爾定律」在未來十年左右的時間裏會崩潰,因為單靠標準的矽材料技術,計算能力無法維持快速的指數倍增長。

如此看來,這些因素都可能推動「雲化」芯片的出籠。那麼中國會否在「雲化」芯片這片處女地彎道超車呢?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目前,華為已推出了雲手機,名為「鯤鵬雲手機」。華為雲手機對物理手機起到了延伸和拓展作用,可用在智能託管、雲手遊、眾播互娛、移動辦公等。該手機的最大特點是將手機上的應用程式轉移到雲上的虛擬手機中運行,也就是服務器中的虛擬手機可模擬正常的手機運行程序。

脫鈎中國的可行性

中國改革開放後,通過四十年的追趕,已在量子信息、高鐵、5G通信、特高壓輸電、無人機等一些領域站到了國際頂尖位置。

中國SCI論文(科學引文索引)數量,二○二一年首次超過了美國,以前都是美國領先。中國專利申請量也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勢頭,讓美國深以為慮。為此,美國在這個時間點喊出了「未來十年是美國與中國競爭的決定性十年」。

中國在未來十年,GDP總量超過美國基本沒有懸念,但在總體的軍事和科技領域,顯然還是無法超越的,而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首先,把經濟發展好,是中國應對各種挑戰的根本抓手。儘管中國經濟這些年也面臨着下滑的困境,但相對美國而言,還是要好一些。美國經濟大概率明年會進入衰退,即使是小衰退,恐怕也會有不小的影響。

中國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或最大貿易夥伴之一,而且仍處於上升階段。雖然美國意欲和中國脫鈎,然而歐洲的最大工業國德國已明確表示,不願和中國脫鈎。

美國為了控制歐洲,也在不遺餘力地削弱德國。看到一篇文章的統計,從二○一九年底開始,美國已向德國捅了六刀:第一刀是阻止北溪二號線投入使用,第二刀是挑起俄烏衝突並使之長期化,第三刀是徹底摧毀北溪輸氣管線,第四刀是挑唆歐洲國家向德國索賠,第五刀是逼迫美國企業和資本撤離德國,第六刀是利用高能源價格摧毀德國工業體系。

拜登前一陣在美國高呼,要讓工業產品實現Made in America(美國生產)。美國利用歐洲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挖走不少德國企業,畢竟美國現在的能源成本只是歐洲的八份之一。美國不在乎面子和名聲,甚至有些在歐洲的「掠奪」就是公開進行的,比如販賣天然氣而發的「戰爭財」。

美國能成功孤立中國嗎?德國《商報》報道,亞洲最傑出的地緣戰略家之一馬凱碩對該報肯定地說:「不,這行不通。」

雖然美國在亞太地區有一些盟友,但現在每個國家的經濟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在各國經濟倍受困擾時,它們未必能夠與美國始終保持鐵板一塊,所以中國擁有攻克的機會。

美國在地緣政治上「包圍」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封鎖」中國。試圖像三十年前成功摧毀他的老對手蘇聯那樣拿下中國。然而,結果很可能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類歷史早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永遠站在山巔上。

美國通脹達到了四十年來的最高,美聯儲不斷加息,通脹仍然下不來。歐洲被拴在俄烏之戰的援助戰車上,騎虎難下,天然氣和電力都短缺,這個冬天可能很難過。《華盛頓郵報》表示,美國與西方盟友之間的緊張關係正在加劇。

另外,沙特與美國的關係也降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低點,拜登以各種手段讓沙特石油增產,但沙特帶領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就是不聽,甚至拜登懇請沙特在美國中期選舉之後再減產,沙特也不配合,說減就減,而且表明不接受美國發號施令,毫不給美國面子。美國認為沙特站到了俄羅斯一方,向沙特發出了警告。現在的世界局勢,越來越波譎雲詭,拉美向左轉,西歐向右轉,對美國來說,都不是好消息。人心散了,隊伍確實不好帶了。

中國國力發展的挑戰及機遇

有人發現,儘管美國換了總統,但這次搞出芯片法的精英與四年前搞出貿易戰的精英基本是同一批人。貿易戰美國打得並不順利,芯片戰美國能打順利嗎?

美國經濟在下滑,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力也受到一些挑戰,但美國這個龐然大物不會迅速坍塌,美國的實力足夠支撐許多年。中國也存在一系列問題,有些也是結構性的問題,壓力也是一重又一重,還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 

中國政府的號召力和中國百姓的凝聚力,也成了一種對美國的威懾力。即使在俄烏戰爭進行中,美國也如此忌憚中國,可見美國對中國的焦慮。

中國前有「二○三五年國民經濟綜合發展目標」,這次「二十大」又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願景。中國現代化不僅需要做大,更需要做強,而且還需要對內對外體現更大的包容性。

只要中國抓住時機、找準方向、走穩道路、不犯錯誤、厲精圖治,時間最後就很可能站在中國這一邊。

(作者為本刊特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