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月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前者是全黨和全國性會議,後者是香港的地方性報告,表面上各有着重點,但內裏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先談「二十大」涉及香港的內容。由於習近平的報告長達七十二頁,而他沒有宣讀全文,只讀了精簡版本,所以外界關注宣讀了什麼,沒有宣讀什麼。宣讀的重點當然是北京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愛國者治港,由亂到治和由治及興等內容。沒有宣讀的則包括「堅決打擊反中亂港亂澳勢力,堅決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看來鬥爭意味不明顯。
解構施政報告如何響應「習講話」
到底怎樣解讀這種情況呢?眾所周知,中國的政治文化之一是「話說在前」,日後將按照實際需要而決定怎樣做;所以,宣讀的內容固然重要,待需要行動時有案可稽。不過,沒有宣讀的部分同樣重要,甚至某些內容比宣讀的更重要;不宣讀的原因也許只是一種策略,為免引起敏感,被外界做文章而已。
以此衡量,習近平沒有直指外國勢力和外部勢力等元素,只是因為近期國際形勢複雜,尤其是要避免香港被牽引成為磨心,才稍為低調一點。但國家安全的問題,始終是北京緊而慎之的環節。即使《基本法》二十三條暫時被剔除在立法會本年度的工作之外,但其研究和準備工夫仍在進行中,只是不算急務而已。
這種精神輻射到施政報告上,最重要的體現自然是「由治及興」;只有這樣,才能安定民心,盡量減少外部因素影響。內地人士解說,中央已為港府解決了「由亂到治」的問題,那麼「由治及興」就是港府的主體責任了。所以,李家超直言施政報告以習近平「七一講話」為藍圖,而「習講話」的「四個必須」中,包括港府必須提高施政水平。這就是施政報告的大部分內容都涉及房屋和民生問題的原因了。
例如,施政報告提出在未來五年裏興建三萬「簡約公屋」單位,把輪候公屋的時間由六年減至四年半。一來,這是因為居住問題長期困擾基層民眾,輪候時間由原來的三年增至六年,已令市民怨聲載道,必須盡早解決。二來,香港經濟日後將遇到更大挑戰,如不盡力解決中下階層的住屋需要,可能會變成更大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房屋政策有較明確的指標,也是重中之重。
「重中之重」互相配合
另一個房屋政策與「搶人才」有關:合資格人才居港七年,購房可退稅;配合其他政策,預料每年可吸引三萬五千名人才來港。這一措施其實與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沒有高調宣讀的人才部分有關。不過,業界對這項措施有兩個不同的關注點。
其一,招攬人才固然重要,但重點是外國和國際人才?還是內地或「海歸派」人才?兩者各有特點和強弱,但如果重點在於前者,則毋須考慮太多方便他們買樓的政策,因為他們一般都有所屬公司或機構的房屋津貼,即使留港七年也不一定買樓。
其二,如果重點是後者的話,就可能觸及「騰籠換鳥」的疑慮。本來,香港人才不少,人才庫也算構建完備,但近年來香港人才流失,而這個問題又不是單靠港府之力就可以解決。所以,外界一般認為,理應努力挽留本地和國際人才,再增加內地和海歸人才。
談到人才問題,自然離不開高等教育。近年來,大學和高等教育的領導層增加了若干內地背景的人士。這不是問題,但港府的高校教育政策與「政治正確」掛鈎,自然引起關注。與此同時,中文大學改校徽,又引起一陣風波;校方被指事前沒有諮詢,但校方否認。外界關注,此事是否追逐着不受建制派歡迎的校長段崇智而來?
港府決策的自主性
為了落實各項政策,港府成立了多個委員會和小組,例如特首政策組、融入國家大局督導組、法治教育督導組等。外界提出,這樣會否架床疊屋?以特首政策組為例,跟以前的中央政策組有何分別?中央政策組後來改為「創新辦」,效果似有還無。那麼,新的特首政策組將會怎樣改弦更張呢?
李家超認為這些小組是必須的,否則就無法凝聚力量,他本人也兼任融入國家大局督導組組長。平心而論,這類安排無可厚非,尤其是跟內地溝通,有時候需要按級別和對等行事,否則效果將打折扣。不過,這種模式令人感到,香港的政治文化愈來愈趨同於內地,而市民最關心的則是實效。所以,這只能讓日後的成績來說明問題了。
談到實效,市民眼前的關注重點就是通關和防疫政策。不少醫學專家和商業人士已提出他們的理據,認為要盡快實行「0+0政策」,但施政報告發表時,並無這方面的進展。港府官員表示仍需謹慎,只能稍為放開飲食場所的限制,否則抗疫就會功敗垂成。
這又涉及港府決策的自主性問題。香港的疫情已相對穩定,各界要求及時通關,但首先跟內地通關,還是先跟外國通關?當中又有實際和政治角度的考慮。例如,商界自然重視跟國際通關,否則香港只能吃老本,長遠更會失去很多機遇。但香港的物流和人流活動卻與內地更為緊密,而內地至今仍以「動態清零」為主;即使建制派在「二十大」前暗示「將會放鬆」,但後來只能轉換口風。
凡此種種,說明香港要平衡對外對內關係,也不容易。日後能否透過「內交」來爭取更大主動性,則要看港府官員的表現了。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