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2023-2-1
二〇二三年二月號
內外呼應與內外挑戰(劉銳紹)

進入兔年,香港形勢又有新的變化。概括地說,就是「用新的內外呼應方法,來應付新的內外挑戰」。何解?在新的一年裏,香港的主要任務是「由治及興」,包括對內通關和對外重攬商機,具體工作將逐步落實;此外,香港中聯辦有了新主任,由鄭雁雄代替駱惠寧。他上任後即強調香港與內地須進一步結合,才能掌握時機,更好地「由治及興」。此乃「新的內外呼應」。不過,今天香港面對的國際形勢,已跟三年前不同,挑戰不低於機遇;面對「新的內外挑戰」,也不能掉以輕心。

「內外呼應」的內容談了多年,已經耳熟能詳;眼前的「新」,在於三年來再次通關,這就考驗特區政府在停運多時之後的應變能力。果然,在某些環節上出現混亂,例如在高鐵售票的過程中,買不到票的市民頗有怨言。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有兩大原因,一是高鐵售票是採取內地的系統,不單市民一時間未夠適應,連港府和港鐵的人也未必完全適應。第二個原因更有普遍性,可輻射到其他方面,就是內地忽然放開防疫政策,事前雖然已有跡象和風聲,內地有關方面也跟香港打了招呼,但畢竟具體措施不可能說得太細;加上內地的措施經常「有所調整」(內地稱「微調」),而這種「微調」又讓人傷透腦筋,最後只能等待通知。

舉例說,兩地恢復通關前後,由內地來港的人數多少?上限如何?香港能接待和適應的能力如何?都是香港關心的問題。但這必須與內地多加溝通,而內地也考慮港人北上的人流多少?通車的範圍暫時不會全國性,要由深圳或廣州中轉;諸如此類,都要等待最後通知。這就形成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不過,總的來說,方向是一致的,恢復通關的磨合也不難解決。

國際對「大陸因素」的顧慮

至於「內外挑戰」,難度較大,因為這不是香港與內地的問題,而是中國與外國的問題,也是香港與國際的問題。在內地的概念中,中央「已採取果斷的做法,替香港做到『由亂到治』;那麼,現在『由治及興』的主要責任就在港府身上了。」知情人士表示,說來容易,但香港「由治及興」所面對的國際形勢,卻不是香港單方面可以應對的,因為國際上有一種慣性,就是篤定認為,眼前的很多事情也滲入「大陸因素」,從而增加多種考慮或顧慮。

例如,高鐵售票採用內地系統,包括擷取人面識別功能。有關方面認為,這在申辦回鄉證和過關的時候已有相關措施,但在外國人眼中,這視為進一步侵犯個人私隱。此外,這種措施日後會否實施在來港的外國人身上?也是未知之數。

此外,香港與內地通關前後,也有一些措施被外國視為「進一步失去自主決策」,例如病毒CT值的修訂與內地看齊;加上恢復通關初時有一些未能完全磨合的措施(例如兩地檢測核酸的嚴謹程度不同)。反正,要挑剔的內容隨手拈來,形成港府對外游說「復常」時困難。

這些難度更體現在與國際「搶人才,搶企業」之上。據知情人士透露,這種困難其實在兩年前已經出現,當時一些外商離開香港(這種情況與內地的外資和港資工廠相似),它們轉移到外國後,一般在租約和聘用人手方面也會簽約兩年或以上;如果要它們回流,確有點強人所難。所以,較容易「搶人才和搶企業」的措施,就是吸納更多內地人才或「海歸派」,在企業方面則多吸納金融、科技機構,包括由美國轉來香港上市的公司。不過,這就又要防止外界宣傳為「騰籠換鳥」、由內地人取代香港人的「新疆政策」。

港府努力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到海外唱好香港「復常」後的機遇,據稱反應良好,外商願意和積極考慮。不過,這到底是客套說話?還是真心誠意的行動?則須觀察。更重要的是,港府在海外重攬貿易機遇的時候,卻遇到「唱衰香港」的輿論,其中威力強勁的是香港的政治環境。

這次釋法已經避重就輕

例如近期黎智英案中英國律師能否代表出庭的問題,需要全國人大釋法。從北京的角度看,這次釋法已經避重就輕,盡量不傷害香港的司法獨立,所以沒有直接禁止,而是闡明一些原則;此外,由特區政府用簽證期限等方法,創造英國律師不能出席的既定現實。方法比以前輕巧了,但基於東西方意識形態和政治概念不同,無論港府怎樣解釋,只能以觀後效。

一位港府朋友忽然記起內地官員對他說的一個故事:八十年代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並有能力承接國際商業衛星的發射業務,於是派專家(包括被視為「三錢」之一的錢偉長)到海外招攬生意,但在招商時卻有人「踩場」,說「中國的火箭是竹製的」。結果,招商無甚成效,最後由港商組成的財團招供第一宗生意,發射成功,才能打破外國的輿論攻勢,穩住外商的心。今天的情況,不知是否有點雷同?

不過,知情人士也放風說:其實中外關係不至於那麼惡劣。且看英國每半年發表的關於香港形勢的報告,語氣明顯放緩和改變,不再說中國「違反」《中英聯合聲明》。此外,中國與澳洲的關係回暖,澳洲外長訪華後,中國已恢復進口澳洲礦產,據聞澳洲龍蝦也將可進口。建制中人笑言,以前中澳關係不好,澳洲龍蝦大批來港,日後澳洲龍蝦又會貴起來了。

可見,北京要求港府「由治及興」的同時,也要處理好外交關係和減輕香港的政治壓力,才能真正的「復常」。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