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2023-2-28
二〇二三年三月號
香港的復常與騰籠換鳥(劉銳紹)

疫情過後,港府正努力「復常」,在在所見,給人一種百廢待興、重張旗鼓的感覺,這是積極的一面。不過港府官員也心知肚明,「復常」之路並不平坦,皆因有些事情人面已非,桃花雖在,但能否繼續笑迎春風?不得而知,只有悉力以赴。

先看積極的因素。除了李家超率團出訪之外,港府最近已要求各個海外經貿辦事處協力和接力,說好香港故事,並按照「搶人才,搶企業」的方針,鞏固香港的基礎和競爭力。香港現時在海外有十四個經貿辦,並安排三百億元的投資基金。疫情過後,港府在海外大賣廣告,大派甜頭(例如優惠券和機票),希望盡快復常。

在此期間,雖然有美國國會議員建議取消香港駐美經貿辦,但圈中人士估計,這只是一場宣傳戰而已。美國在港仍有大約一千家規模不小的企業,而且商人的考慮與政府不同,美國政客的算盤不一定能夠打響。另一個積極因素是,中央和港府似乎看到政治的變化已動搖海外投資者的信心,也引起連鎖反應,所以在政治上稍作調整。例如,忽然有建制派放風說:《基本法》二十三條應延後立法,本立法年度內也不適宜諮詢。其論點是:台灣明年大選,過早行動可能間接幫助民進黨繼續執政;此外,中外關係仍在僵持中,過早立法也會給西方國家攻擊的機會。

這些說法也有道理,筆者多年前已提過,但自知人微言輕,毫無實效。現在此議重提,可算是策略性的調整,但是否政策性的改變?則有待觀察。且看李家超和港府官員仍強調,二十三條的立法工作「按目標時間進行」,不遲於明年完成。表面看來,這與某些建制派的意見相左,但不排除這是「唱雙簧」的緩兵之計,皆因「明年」涵概的時間充滿彈性。台灣大選在明年初舉行,如今放出「延後立法」的風聲,只是不想刺激台灣的選情。大選過後,也可以盡快立法。

中東東盟不能作復常主力

這些手法相信外國也能看透,所以,香港復常的速度還是要看自己的策略和力量,更要預防香港的實力和影響力會否因此而降級?例如,港府跟隨內地政策,向中東和東盟國家拋出橄欖枝。這是眼前的現實需要,因為美歐國家正與中國不咬弦,必須及早找尋替代國。

不過,中東和東盟地區都是次級市場,頂多只能當作臨時駐足的礁石,不能作為香港「復常」的主要力量,否則香港只會自我降級。尤其是金融市場,即使香港不斷吸引中東資金來港,但能否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還須看中國與歐美國家的關係。況且,當中外關係進一步惡化時,中東和東盟國家的態度又可能轉變,這類經驗已多不勝數。

又如中國和多個國家共同發起建立國際調解院,並在香港成立籌備辦公室。其實,這是梁愛詩出任律政司司長時已有的構想,把香港打造成國際仲裁中心,但久久未能成事。尤其在「剛果案」後,香港尋求全國人大釋法,西方國家更關注北京在背後施加的影響。近年香港法律和司法界的變化,更令外國關注「一國兩制」會否有質的改變?所以目前可見的是,只有次級市場和第三世界國家對這個國際調解院有興趣,經濟強國和主要國家則在觀望。前景如何?尚待觀察具體行動和成效。

還有人才的問題。據最新數據,不計持單程證來港的人士,二○二二年香港居民淨移出六萬人,是前年的大約二點一倍,香港人口也連續三年下跌。當局沒有公布移離香港人士的背景分類,但相信專業人士為數不少。官方似有意進行銜枚疾走的「騰籠換鳥」,或者「百鳥爭鳴」,用內地人士和海歸派補充香港人才流失的缺口,但效果如何?還要視乎其他因素。

有意見認為,中共建政初期,曾在新疆嘗試增加漢族人口,以平衡當地少數民族的比例,最後主導了新疆的發展。十多年前,廣東為了產業升級,嘗試「騰籠換鳥」,排除「不適應發展需要的港商」,也有效果。今天,中國新一代具國際活動能力,國家觀念比香港人強,所以,也可以在香港「騰籠換鳥」。

不過,今天的背景與過去大不相同。上述的「騰籠換鳥」都是在中國可以單一控制的範圍內進行,北京全面主導,而且不涉及第三產業層面和海外因素。今天如要在香港「騰籠換鳥」,則涉及外國和外商怎樣看待香港前景的問題。內地可以繼續按其想法「騰籠換鳥」,官方總認為「中國有什麼事情辦不來?」但如果什麼事情都不計成本,那麼日後的代價就難以計算了。

西方對一國兩制的兩層期望

外國近年有一種頗為普遍的言論:西方國家對「一國兩制」有「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第一期望是「一國兩制」的原意和設計得到真正落實,中外均可在香港得益;如今,第一期望似乎不太現實,所以只能寄以第二期望─外國深知自己根本無法影響「一國兩制」,但如它變形走樣,那就任之由之,各自選擇了。說得白一點,就是「有得玩就一起玩,冇得玩就走」,因為香港降了級,甚至失去昔日價值,外國雖然無可奈何,但也不會可惜。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認為外國感到「冇得玩,所以要搞亂香港」;而外國則認為,是中國自己弄致香港「冇得玩」,也許中國的損失比外國更多,所以即使在香港「騰籠換鳥」,其實外國漠不關心。

這到底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香港「復常」能脫胎換骨?還是「得棚骨」?且拭目以待吧。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