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2024-11-28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號
召見港商的漣漪和餘波(劉銳紹)

上月最多人談論的政壇和商界新聞,莫如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深圳召見香港各大財團的老闆和負責人。關於這次召見的背景,事前已在政壇和商界傳說紛紜。一般認為,也許有關方面在過去一段時間裏感到,港商沒有響應官方的號召,對港府復甦經濟的政策和要求沒有積極回應,例如投地經常流標,對中小企的貸款還沒有放鬆,對樓宇按揭貸款不斷追索等,令市場氣氛繼續低迷。況且,長期以來大財團只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經常通過加租、加價等方式,把官方給予全港市民的利益截流,間接影響民生。所以,必須有點姿態,由京官出馬,希望振聾發聵。

長實集團的缺席

不過,外界的焦點首先放在長實集團李嘉誠和李澤鉅均沒有出席之上,也沒有人直接代表,只有李家次子李澤楷出席,但卻是以盈科拓展的頭銜。其後,政壇傳出消息指,這次是官方刻意不邀請長實;建制消息還說,李家後來通過其他渠道打聽,「透露希望與會」,但始終沒有成事。外界對這類說法,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紛紛猜測風從哪裏來和傳聞動機。

據與會者說,李澤楷在會上除了表示為香港盡力之外,也間接為李家說了好話。會後,幾家建制傳媒先後報道了內地貨櫃碼頭已經現代化、電子化、全自動化,隱喻香港的貨櫃業多年來沒有改進,以致香港貨櫃碼頭的業績已跌出全球「十大」以外。無論如何,這些有延續性的新聞已引起圈中人關注,思考到底背後是否另有文章?如有,那就要尋找官商關係轉變的原因了。

召見方式跟以前不一樣

這次召見的另一個焦點是,會議共七小時,各大財團負責人被要求每人發言十分鐘,而且希望大家說得具體一點。各人都非常熱情,紛紛表態支持官方的政策。各傳媒報道會議內容後,官方新華社後來再發一篇詳細的「總結性文章」,除了不提具體的投資和業務詳情之外,頗有立此存照的味道。

原來在會見之後,政界和商界內部紛紛竊竊私語。有人認為這種召見方式跟以前不一樣,擔心會不會變成公開的施壓,再變成像內地那樣的「攤派」。果真如此,就與「兩制」的資本主義制度不符。其後,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也說出工商界的心聲,大家「都要計掂條數才行」。

有年長一輩的工商界頭面人物聯想起回歸以來幾次回內地的參訪活動。在江澤民年代,內地進行「西部大開發」,港商應邀前往考察,但發覺沒有什麼項目適合港商投資,最後只有一些旅遊和小型項目成事。不過,這次港商要求考察後到北京去,並希望中央領導人接見,同時把自己的第二代介紹給領導人認識。到胡錦濤年代,內地提出「振興東北老區」,港商再次應邀考察,但東北老區多是重工業,港商不懂,成事的項目也少。不過,有關方面盛意拳拳,寄意殷殷,參觀之後,不斷跟進後續行動,港商不好交代。最後,一名港商許下十億元投資,但他不會太多過問,請內地官員替他決定項目,希望日後投桃報李就行了。還有一次,某中央領導人在閒談中隨便提到港商也可以為江西作點貢獻,於是港商江西考察團不久成行。但江西有何項目適合港商?不得而知。所以,一些大財團的負責人同期「因業務需要,暫時離港」,未能赴會。

到了今天,港商的選擇和投資去向基本大局已定,所以義無反顧,一致支持港府振興經濟的政策。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的業務主要在香港和內地,國際化程度不大,響應官方政策的積極性自然比以前大了。

據了解,港府希望政商界一致為香港經濟復甦努力,馬上連消帶打,由官員組織參觀項目,例如北部都會區和河套區的平整工程。市場人士觀察,港商投入的項目理應增加,但也有人擔心「會不會白做」。這些問題已超出一般市民可理解的範圍和可知悉的細節了。

官方要看的是具體的實際行動

隨着召見的新聞不斷擴散,政商界人士在茶餘飯後又談到不同的政治文化,感到已有所不同。以前,內地官員接見港商,多是按級別而決定態度,一般都很客氣。部級和地方官員談實事時多數實話實說,語氣溫和,提出要求也會婉轉一點;中央級官員則勉勵有加,或者好言相勸。

但近年來,港官和港商開始認識更多內地官場文化的分別,例如雙方見面,是應邀見面、某方主動會見、接見、約見、召見?公開見還是私下見?隨機而見還是早有議題的見面,都有不同的含意和解讀,反映深淺不同的關係。這次跟大財團負責人在深圳集體見面,到底用哪一種「見」形容最為適合?各有理解,不一而足,但相信不是港商主動邀約京官見面吧,外界一般形容為「召見」居多。

還有,港商慢慢體現到,見面時的氣氛和談話內容,在中國官場文化中也有不同的層次;至少有嘉勉、勸勉、勸誡、訓誡以至訓斥多種。按目前種種跡象看來,官方對港商仍是有所期許,勸勉有加。至於會否對個別港商或財團另眼相看,則非外界能知悉的了。

如上所說,眼前形勢基本大定,以香港為主要業務基地的港商和大財團已別無異志,只能跟官方同坐一條船,協助搞好香港內外的投資環境。但官方要看的是具體的實際行動。所以,官場和商界近期流傳一句頗有詩意的話:風起帆張,海面上出現的是漣漪?還是餘波?商界「計掂條數」後到底以輕輕幾個漣漪作為回應?還是出現有動力的餘波?有待觀察了。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