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出四個發展方向,當中兩個方向分別為「發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產業」及「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推動文創產業化的核心就是要專業主導和內容主導,由創造內容的藝術家和創作者主導,才能夠形成健全和具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必須使本土內容成為核心
產業的意義在於產值的創造,這需要產品、投資者和平台的支持。產品必須由藝術創作者來創造。香港要發展產業,首先必須使本土內容成為核心。香港作家的出版需要擁有穩定的讀者群,這樣才能形成健全的生態系統。除了在經濟和商業上取得成功之外,韓國在文學、視覺藝術和文化基礎方面也相對香港擁有更健全的體制。從韓國中小學的基礎藝術教育,到專注於培養藝術精英的附屬高中,再到視覺設計、音樂和舞蹈學院,目標都是培養創作人才、製作人才和技術人才。
目前香港的教育體制着重於文法教育,考試制度篩選出來的優秀學生,其主要志願是當醫生和律師等專業人士。但是,文創產業人才並沒有一個專設體制去拔尖,尤其在傳統文化的承傳,需要由小學開始悉心培育,訓練至中學,甚至大專設課程。目前,香港演藝學院、大學的媒體、傳理和影視製作的課程,都是由考試成績主導,而非以藝術為主導。
大學為追求國際學術排名,往往忽略了技術及藝術工作者的重要性。參考亞洲其他地區及中國內地,皆有一個健全的教育體制,如內地的視藝教育,頂層有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這三所國家級美術學院;各省市也有不同層次的設計藝術相關的學院,例如湖北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這些學院均是由實踐者(Practitioner)藝術家主導。
國內除了藝術教育體制之外,也有畫院制度。這制度起源於五代時期,由君王設立的專職繪畫機構,負責管理宮廷的繪畫事務。現代的畫院制度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創作的空間和平台,畫院成為藝術家孵化器,讓藝術家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技藝。在拔尖方面,中國的美院考核並不納入高考體系,而是屬於美術聯考的範圍。不是說學術成績不重要,而是學術和技術兩者兼備,才能進入頂尖學院。在國內,音樂、舞蹈和戲劇等領域都有拔尖制度,唯獨香港尚未建立拔尖制度,也缺乏文化藝術基礎普及課程。
並非由藝術家主導的體制
目前香港的特色是整個文藝教育體制並非由藝術家主導,而是由學術和論文主導。大專院校特別重視英語,令一些缺乏英語背景的人才,例如一個中央美院的畢業生,儘管具備很高的藝術造詣,卻根本無法進入目前香港的教育體制任教。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不少藝術家設館授徒,當時的藝術教育都是以「私立學校」的技藝模式進行。七十年代的大一藝術設計學院及香港正形設計學校,培養了大量的設計和廣告人才;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則並非以學術主導或學位主導,而是以應用主導。香港的「師徒制」產生大量人才,推動了香港文藝產業的發展。
現時,香港的視藝高手無法被香港的教育體制吸納,甚至被邊緣化。當前香港最嚴重的危機在於,所有資源都不是用於培養具備技能的創作者,而是揠苗助長。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創作能力並不強,整體教學模式更像是一個playgroup,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技術能力、工作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均顯得不足。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教育考核制度。許多學生在報讀大專院校及藝術設計相關課程之前,基本上並未接受過美術基礎教育,他們之所以選擇這些課程,僅僅是因為成績達到了該學科的最低要求,而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課程並不是配合產業需要,而只是符合學術評審的標準,缺乏業界的真實驗證。目前香港的情況是,大部分修讀藝術設計相關課程的學生,只是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成為一種次選。他們並不是真正具備競爭力、透過激烈競爭而培養出的人才。因此,近年來內地在視藝設計、藝術全方位能力的提升,就是因為能力建立(Capacity building)。
中國內地和韓國報讀藝術科的競爭非常激烈;香港則反過來,大學和學校之間要去搶學生。於是,在沒有拔尖的模式之下,導致了大量精英人才的浪費。有些學生由於學術能力不高,儘管他們擁有藝術潛質,但在目前香港的教育體制上,卻未能得到良好的技能培養。
雖然有八所大學開設與視藝文創有關的課程,以及演藝學院的演藝課程,還有職業訓練局的設計與技術課程,但這些均以「學術」形式教授。唯一由應用型藝術家主導的課程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的校外進修課程,涵蓋繪畫、攝影、音樂及書法等。然而,這些課程在整個教育體系內檔次不高,像是一種「興趣小組」的定位,而不是把它視為一種正統的教育模式。
香港要發展產業,首先要改革和調整目前過於依賴學術主導的藝術教育模式。應該建構一個更健全、更具系統的體制。怎樣建構?如何建構?如果要與內地對接,應參考內地及亞洲地區的成功案例。考慮在視藝、演藝、文學等不同藝術類型上,怎樣去創造全新的藝術教育生態。
人工智能對藝術的影響
此外,應用科技需要有藝術底氣的人去應用和操作,而不是由科技去應用藝術。本末倒置,創作出來的藝術科技作品可能會扭曲,並出現形式主義的問題。目前人工智能的問題在於,它僅僅是一種模仿的工具,而非具備思考和創作能力的工具。人工智能所創造的產品,只是協助一些缺乏藝術技能的人進行創作,無法真正帶來全新的體驗。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藝術的價值在於人本身。如果人類消失,只剩下技術和科技,那麼人的存在還有意義和價值嗎?
香港發展產業化的最重要思考是,第一,內容創作者。第二,要懂得內容創作的投資者、有遠見的投資者。第三,要有一個健全,並對文化藝術有多元的認識。第四,科技的角色並非取代人類,而是促進人類的藝術創作進一步提升和演化,轉化為全新的藝術體驗。以上幾點才是產業化的正確發展方向和道路。
如不改革香港的藝術教育體制,很難發展出真正的產業生態。產業生態應該由創作技術主導,並創造專業生態圈,才能提升內容,創造真正的產業。產業必須有產品,才能形成產業。而藝術家則是創造產業價值最重要的團隊。
目前,香港的產業狀態更像是一個文化產品交易平台,而非能夠創造具備軟實力和高增值的創意模式。要發展文創產業,必須由內容主導,才能創造長期的產業投資價值,並對社會產生深遠而實質的影響。文創產業的目標不只是為了利潤,更需要在建構社會價值的基礎上產生經濟價值,才能對社會的持續發展作出真正的貢獻。教育正是文創產業的土壤和基礎;香港政府必須理順目前藝術基礎教育和藝術專業教育之間的不正常情況。
(作者為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