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2025-2-28
二〇二五年三月號
政治收網的時機與代價(劉銳紹)

上月連續發生多件事情,令外界感到香港的政治氣氛進一步收緊。不過,在近年接二連三的收緊過程中,再來幾宗政治收緊的個案,市民也許習以為常,甚至認為這是自然規律,所以沒有引起大幅度的回響。這對香港未來的影響到底是好是壞?答案見仁見智,也可以說好壞參半。

鍾庭耀 記協 民主黨

先看各種現象。首先,由鍾庭耀擔任主席的香港民意研究所宣布,停止所有自費的民意研究項目,包括由一九九一年開始已有的調查,即涵蓋「六四」、港府和高官表現等。在此之前,鍾庭耀還被警方要求協助調查是否與被通緝的鍾劍華(曾在「香港民研」任高職)有關。官方表示,請鍾庭耀協助調查與民意研究的工作無關,力求與學術和調研分開。但外界觀察到,鍾庭耀被要求協助調查是在「香港民研」宣布拓展收費的「會員區」之後才出現的;如拓展成績理想,將有助日後工作。這在時序上是否反映了什麼意圖?不知道,就讓公眾自行分析了。

與此同時,香港記者協會舉行晚宴,順道籌款,但多次臨時「被取消」。已答應承辦活動的場地,都抬出不同的原因(例如場地漏水之類,或沒有原因)。這跟民主黨六次活動都被取消的情況如出一轍,到底誰在背後發功?大家看來心照不宣。

跟着,民主黨召開中委會議,宣布解散,再由黨員大會決定。這是成立三十一年的政黨,而且是泛民陣營的支柱,解散自然引起關注。政圈傳聞,該黨人士去年底已分別收到「到此為止的勸告」。某些黨員難找工作,業務受壓,有些「因事務」而被罰款。還有,該黨每年都約見港府官員,希望面談《財政預算案》的意見,但每年都不成功。今年,港府一度安排會面時間,但兩日後又以「突然會議」為由取消。真正原因是什麼?圈中人已各有答案。

啟德體育園開幕為何不能直播

此外,立法會前議員邵家臻日前病逝,上月中舉行安息禮拜,千人出席。有關方面基於穩定和秩序需要,使用各種辦法確保「不會出事」。但很多人反問:「會出什麼事?」現場可見,大家沉痛悼念,秩序井然。倒是在邵家臻靈車離去時,場外民眾發出不平之鳴,不知這是否有關方面收緊的原因?

另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注意。啟德體育園場館揭幕,應是大張旗鼓宣傳的盛事,但當局決定不現場直播,只作剪輯延後播出;揭幕禮也不會打開天幕,藉以「顯示驕人的先進設施」。如此浩大的工程揭幕,為何變得這樣「羞人答答」?完全不符合「香港是盛事之都」的宣傳。

建制圈中傳聞,這種做法與內地的大型活動看齊。有關方面擔心,如果直播時出現不想看見的鏡頭,例如突然亮起的標語,那就麻煩了;如果打開天幕,又會否出現不明來歷的無人機干擾?更要警惕的是,如果打開天幕,那就要有高空拍攝的鏡頭,才能顯示整個場景的輝煌,但這樣必然把附近建築物也攝入鏡頭;假如有人在附近亮出大型標語(如在獅子山出現的直幡),那又防不勝防。在內地,每逢舉行大型活動時,附近居民都要退避三舍,甚至不能留在家中,確保沒有人搞事;但在香港不能這樣做,只好壓縮「威水時刻」了。

異見團體難以動彈

官場耳語說,上述情況不單是政治氣氛收緊,更是「政治收網」。長期以來逐步布下的「天網」已見成效,此刻已到「落雨收柴」的時候,所以連珠炮發,以免夜長夢多。從戰略上而言,有關方面還希望能在收網的同時,產生一種連鎖效應,讓外界和市民對被壓縮的團體敬而遠之,甚至畏而遠之,生人勿近;包括不能再在經濟上支持,在聲勢上協助,在行為上支撐。最後,令有關群體「斷奶,陰乾」。

觀察各種收網行動,外界不斷猜測,為什麼有關方面選擇這個時候「加快收網」?圈中分析出幾個原因:其一,有關方面認為歐美國家現在自顧不暇,美國特朗普上台後到處樹敵,窮於應付內外敵人;歐盟面對美國的強勢壓迫,內部意見不一;英國更是外強中乾,只是「冇牙大白鯊」。所以,歐美都不會關注香港的局勢,這正好是「收網」的時機。

其二,有關方面從來不相信外國會因為香港的民主自由而跟中國過不去,而外國商界與外國政府對香港的態度不同;前者講錢,後者講政治利益,方法也不同。所以,只要誘之以利,已可令對方徒具姿態,不會有具體壓力。

其三,其實近年來很多歐美非政府組織、傳媒機構、有特殊背景的公司,已陸續撤出香港,例如美國自由亞洲電台的辦事處不再存在,美國民主基金會的人員不再駐港。加上港府已通過多項法例和法規,接受外來款項的限制更多;最新建議的職工會條例修訂,更可決定廢存和不設上訴。

凡此種種,都會強化港府的控制力量,令異見團體難以動彈。不過,這會帶來什麼影響呢?顯而易見的是,香港社會的整體氣氛將進一步收縮,市民對政治更會漠不關心;所謂「發揮群眾智慧的進言、建言」,將會成為建制派享有的平台,只能配合官方,而難以監督和平衡。

在這種氣氛下,躺平總比出事好,市民配合港府政策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在香港民意研究所停止自費調查後,市民更少了一個間接發表意見的渠道,而港府也少了觀察民情變化的科學數據。決策的準繩度也許更難拿捏。

至於國際層面,歐美雖然無法影響香港實際情況,但對香港信心也會下降,這不能單靠引資就可以令香港經濟復甦。以北京希望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例,說了多年,業界都感到創意有不少禁區,以至文化產值只佔GDP很小的份量。

不過,官方始終重視國家安全,認為其他弊病總是可以承受得起,那就走着瞧吧。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