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三月四日深夜,李嘉誠家族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突然發出一紙公告,宣布與美國貝萊德財團達成協議,以二百二十八億美元(人民幣一千六百五十億元左右)出售全球四十三個港口,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核心港口百分之九十的權益。
三月五日港股一開盤長和股價就直線衝高,市值單日激增超四百億港元,收盤時長和實業大漲百分之二十一點八六,總市值一千八百零四億港元。晨星分析師丹.貝克說:「交易價格遠超預期,此前估值僅一百零五億美元。」
從商業角度看,「李超人」確實贏得盆滿缽滿。但香港《大公報》突然發出的銳評,卻讓李嘉誠在愛國和道義上敗下陣來。三月十三日和十五日,《大公報》連續刊發兩篇評論,一是〈莫天真 勿糊塗〉,二是〈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隨後,國務院港澳辦和中央駐港聯絡辦網站都予以轉載,不僅引起香港廣泛關注,也上了內地網絡熱搜。
香港《大公報》的這兩篇檄文,顯然不是簡單的報館或個人行為,而是管理香港事務機構代表的中央態度。諸如此等文字,「面對如此大事大義大節,有關企業應當三思,好好想想有關問題的性質和要害是什麼,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麼立場,站在哪一邊」。並且《大公報》以標題鄭重提醒:「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
美國貝萊德財團接盤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的消息傳出後,特朗普在社交媒體興奮宣布:「我們沒費一顆子彈就收回了巴拿馬!」而中國網友卻憤怒斥責:「李嘉誠這是在給美國遞刀子!」
今年進入九十七歲高齡的李嘉誠,面對《大公報》如此犀利的質問和告誡,他心中不起波瀾是肯定不可能的。
無疑,這件事決定着李嘉誠百年之後的歷史評價。
是一個戰略安全問題
此次交易的最敏感資產和最大爭議點,就是位於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這與特朗普二次登台後宣稱奪回巴拿馬的戰略意圖形成有機共振。
據知情人士透露,貝萊德CEO芬克在特朗普就職後曾與白宮通話,欲推動「以資本收購替代軍事干預」。收購之後,貝萊德財團將控制全球百分之十點四的集裝箱吞吐量,並介入年吞吐量高達近五十億美元的巴拿馬運河運營體系。
此次出售港口,長和的聲明表示是「純商業」,但難掩美國壓力的作用。美國將其掌控的港口視為「中國影響力滲透」的象徵,特朗普政府多次暗示若不妥協可能對其全球業務實施制裁。李嘉誠此次交易或為規避潛在地緣衝突的套現行為。
處於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與克里斯托瓦爾港,可謂中國與拉美貿易的「海上生命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曾言:「這是構建對華『港口封鎖鏈』的關鍵一步。」交易後,美資控制全球五十大港口的比例從百分之十二升至百分之十九,中國則從百分之三十一降至百分之二十四,巴拿馬運河每年通行的中國貨輪超過一千五百艘,佔運河總貨運量的百分之二十一,以後的命運如何則難說。
美國公司控制這些港口後,一旦中美關係緊張,美國如果實施准入限制,仿效對華為的制裁,禁止中國船使用被收購的港口,迫使中國繞行麥哲倫海峽或蘇伊士運河,就會增加中國的運輸時間與運輸成本。
屆時,美國貝萊德部署的「阿拉丁監控系統」亦可實時獲取貨輪航行數據,通過港口操作系統獲取中國貨物流向數據,為中美貿易戰提供情報支持。
另外,不排除美國會採取價格歧視,對中國貨櫃徵收歧視性費用,削弱「中國製造」競爭力,導致全球供應鏈穩定受到影響,使得全球貿易格局重新洗牌。
所以,這對中國而言,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戰略安全問題。
國際戰略研究員姜濤分析: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依賴於全球範圍內的港口和航運網絡。李嘉誠旗下的這些港口曾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鹿特丹、漢堡等港口為中歐班列提供陸海聯運節點,巴拿馬港口則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關鍵樞紐,助力中國商品全球分銷。一旦這些港口被美國控制,從短期衝擊看,美國可能通過提高收費、限制中國船隻的通行等手段,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形成實質性阻礙。從長期風險看,若美國將港口數據納入「印太經濟框架」,可能形成針對中國的供應鏈監控網絡。從而可以更加精準地遏制和打壓中國。
商業角度與商業道德角度
在李嘉誠要出售四十三座港口的消息傳出後,總部位於北京的、以研究國際戰略為核心的國盛戰略智庫,迅速發表了一篇頗具力度的文章:〈中國應立即阻止出售李嘉誠控股的四十三座國際港口〉。其後,在這個智庫的微信群裏,一些成員就此問題討論得頗為熱烈,我每天也會及時關注。遺憾的是,李嘉誠的港口出售計劃並未能阻止住。
畢竟,從法律和商業的角度,李嘉誠的出售行為沒有違法和違規之處;但從商業道德和國家層面,他所站的立場讓中國政府和不少民眾詬病。
內地有文章寫到:如果李嘉誠就是不賣出自己的港口,美國強行吞併了他的港口,那麼美國的行為就是非法的,那時中國就有很多報復手段可用。李嘉誠將港口賣給美國企業,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中國政府也就沒什麼可說可做了。
李嘉誠以前是「愛國商人」,以後會給他下個什麼結論,現在雖不能信口開河,但如果將來在中美交惡後巴拿馬等一些港口因李嘉誠的出售而導致中國陷入被動和制裁進而影響到國際貿易和國際戰略,那麼李嘉誠就有可能成為「歷史罪人」。
離到期日還有二十二年
作為記者,我見過李嘉誠幾次,對他的印象是精明和順。一九九九年江澤民以國家主席身份訪問英國,我隨同採訪時在英國也感受到李本人和領導人關係相處得十分密切。二○一九年香港風波緊張時,李嘉誠在數份香港報紙(包括《大公報》)刊登廣告,把武則天之子李賢的《黃台瓜辭》引伸出來:「黃台之瓜,何堪再摘」。
一九九七年隨着香港回歸,這個特殊年份也成了一些港商的歷史十字路口。正是在一九九七年,李嘉誠獲得了巴拿馬那兩個港口二十五年的特許經營權,二○二一年他又將經營權續簽至二○四七年,但離到期日還有二十二年時他卻出售了。
從二○一五年開始,李嘉誠就開始大規模拋售內地資產而轉投英國。這種資本遷徙的背後,不排除其微妙的政治敏感和站隊選擇。他本想在東西方選擇平衡,豈知在大國博弈中難有中間地帶可選。
目前的中美競爭格局下,海運不單是中國外貿的大動脈,還是全球貿易的生命線。有人甚至焦慮地寫文章:國家為何動不了李嘉誠?這後面的動態自然很複雜,只是沒有顯性化而已。
去年「兩會」召開時的政府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這意味着中國需要大量的進出口,而巴拿馬運河是中國和美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國家貿易的最重要樞紐。中國出售到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的重要大宗商品要經過巴拿馬運河,巴西出口到中國的鐵礦石、阿根廷出口到中國的大豆等也主要依靠巴拿馬運河。
現在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中國不能在中美博弈中有效地維護自身利益,會不會在國際上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跨國公司很會看風使舵,如果中國不能有效維護自身利益,可能重構供應鏈,加速將產業鏈移出中國,導致製造業空心化;如果中美金融制裁升級,假如台海爆發戰爭,美國一旦凍結中資在美資產,勢必讓中小國家被迫選邊站,那麼多邊主義體系便會面臨瓦解的風險。
香港的神話 內地缺口碑
李嘉誠一九七七年開始到內地參觀考察,八十年代他為家鄉等地做了不少慈善事情,但投資不多。直到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後才大規模向內地投資,而且是把準備投出日本的資金轉向了內地,成為了中國發展黃金二十多年的極大受益者。
二○一五年因李嘉誠從內地大批撤資投向英國,引發一片「別讓李嘉誠跑了!」之聲,如今二○二五年李嘉誠出售四十三個港口又落得「李嘉誠不是愛國者而是吸血鬼」之斥。歷史的起伏跌宕,也讓他不堪回首。
李嘉誠在經濟方面具有超凡的洞悉力,所以贏得一個「超人」的評價,但他在政治方面具有什麼「力」,只能交給歷史來評價。
李嘉誠是香港著名企業家裏的最長壽者,而且現在還活躍在決策一線。李嘉誠的投資神話,至今在香港並未破滅,但在內地他的口碑卻一落千丈。
今年初DeepSeek的出現,年輕的商人梁文鋒帶來了不同凡響的國運現象,甚至讓股市也出現了西降東升的推想。
李嘉誠這位老商人,他過去的所有成功,因這次出售關乎中國戰略未來的港口會對中國今後的國運帶來怎樣的影響,也直接關乎着今後對他的蓋棺定論。
李嘉誠的選邊站,除了他自身的價值判斷,還有替子孫謀的運籌,但最終他的選擇是否有「超人」之算,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為本刊特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