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被形容為史上最激烈的新加坡大選於五月三日落幕,由總理黃循財(圖)首次領軍的執政人民行動黨大勝,在國會九十七席中橫掃八十七席,得票率也從五年前上屆大選的六成一上升至六成四,反映在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掀起的國際關稅戰風暴下,行動黨成功地把握時機,喚發人民的憂患意識,塑造危機感,使得長期以來重視穩定的新加坡人民再次給予行動黨強力的支持。反對黨工人黨則保住上屆的十席,守住基本盤,並在所贏的選區得票率上升。選舉結果顯示獅城已具兩黨制雛形。
關稅戰的穩健選擇
大選正值美國發動的全球關稅戰風起雲湧之際,新加坡也遭美國課徵百分之十的關稅,雖然稅率不算高,而且也暫時擱置未落實,但對新加坡這個重要的貿易國家而言,也充滿不確定性。黃循財在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後不久,即在社媒發表全國談話,指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正進入一個更不可預期、更具保護主義,也更危險的時代,呼籲國民作好準備。
一年前接替李顯龍出任總理的人民行動黨秘書長黃循財,宣布人民行動黨的競選宣言:世界劇變,團隊更新,堅持初衷,共創輝煌。他說:「在關鍵時刻,新加坡人必須做出一個重要選擇,選出一個能夠帶領新加坡穩健前進的政治團隊。」關稅戰因此成為黃循財打選戰的重要一張牌,強調外在風險對國家的衝擊,因此需要穩健的治國團隊。
本屆大選共有來自十一個政黨和無黨籍的二百一十一名候選人角逐三十三個選區共九十七個議席,包括十五個單選區、八個四人集選區及十個五人集選區,而由於人民行動黨在提名日已在無對手下先拿下馬林百列—布萊德嶺區的五個議席,二百六十二萬餘名選民將投票選出其餘的九十二個議席。由於獅城實施強制投票制,投票率高達九成二,共有二百四十二萬餘名選民投票。選舉結果除了人民行動黨和工人黨外,其餘政黨全軍覆沒。
本屆大選焦點選區是選區重劃後新設的榜鵝四人集選區,由於選區位於工人黨票倉周邊,人民行動黨嚴陣以待,避免繼上屆後再失一個集選區,因此在提名日當天才臨時換將,將資歷深厚的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調往該區出任「攻堅隊長」領軍。由於顏金勇身負代表新加坡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重任,因此執政黨以此作為拉票重點,向選民陳述為何顏「非勝不可」。執政黨多位領袖也為此區候選人拉票,傾全黨之力應對工人黨的挑戰,黃循財以行動黨可能在集選區失去四名部長的風險向選民喊話,李顯龍更指出,如果執政黨再輸幾個集選區,將會削弱執政實力,打告急牌拉抬選情。行動黨最終以五成五的得票率,擊退由「王牌」新人賀沛星領軍的工人黨團隊,守住新陣地。
獅城人盼不同聲音
根據新加坡選舉法令規定,集選區的議員必須包括至少一名少數族裔(即非華人),以讓國會有他們的聲音。集選區制度是在一九八八年首設,由於集選區所需人力和資源較多,一般認為對執政黨較有利,反對黨難以與之相比。但多年來經過不斷的努力,反對黨終於在二○一一年的大選取得突破,由工人黨第一次贏得一個五人集選區,在五年前舉行的大選中,工人黨再贏多一個四人集選區。因此,集選區再也不是執政黨可以穩操勝券,在候選人排陣布局上也需應對反對黨的名單作出調整。
人民行動黨自新加坡在一九六五年獨立以來即執政至今,在早年呈現一黨獨大局面,在大選中囊括所有議席,反對黨一席難求。新加坡反對黨由於與執政黨實力懸殊,從來不會以取代人民行動黨執政作為目標,但打出制衡的口號,當中歷史最悠久的工人黨以能夠贏得國會三分之一議席為奮鬥目標。已有六十八年歷史的工人黨,是一個中間偏左政黨,該黨領袖拉惹勒南於一九八一年在一場補選中獲勝,當選國會議員,為獅城獨立以來首位在野黨議員。工人黨從零到一,再從一到上屆的十席,本屆除了保住十席外,也以最高得票率落選反對黨資格,額外獲委兩席非選區議員,因此在國會總共有十二席,打破獅城反對黨紀錄,而反對黨在新加坡也有逾三成的基本盤,反映了新加坡執政黨雖然治國成績亮麗,但人民仍渴望國會能有不同的聲音。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受訪學者一致同意,工人黨這次派出的候選人素質令人刮目相看,資歷與執政黨旗鼓相當,甚至更勝一籌,因此在國際環境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仍能保住原有的十席,得以鞏固最大反對黨的地位。不過,工人黨的勢力仍局限於獅城東部,尚不足以在全國挑戰執政黨。儘管如此,工人黨在最近幾屆大選的穩定表現,已使新加坡政局呈現兩黨制雛形。隨着掌權二十年的李顯龍在去年五月卸下總理職,以黃循財為首的人民行動黨第四代領導班子,在通過大選的民意考驗後,將如何在「後李家時代」應對各種挑戰,備受關注。
(作者為本刊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