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話
2025-5-29
二〇二五年六月號
翻譯參與了裝置藝術(汪卿孫)

近兩年不少我很喜歡的文化藝術界巨擘離世,坂本龍一就是其中一位。常被稱為「教授」的坂本一生都離不開音樂與前衛,二○○○年代初已創作音樂與多媒體裝置藝術作品。他亦多次提及對於「時間」這個題目的興趣。二○二一年就以TIME為題與高谷史郎一起製作了他最後的舞台作品。 

同年,坂本龍一原定親自出席自己在北京木木美術館的展覽,但因疫情及癌症復發未能成行,不久於二○二三年離世。這個展覽名為「觀音.聽時」(Ryuichi Sakamoto | seeing sound, hearing time),是教授與不同藝術家及導演合作,策展(curate)探討「時間」的一系列音樂裝置藝術作品。在教授離世前,原來亦已與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OT)籌備他在日本的首個大型展覽,以同一主題在館內展出他十二個音樂裝置藝術作品,即使他已經離世,展覽仍於二○二四年底開幕。今年二月我趕及於展覽完結前到東京一睹,作為對他最後的致敬。 

「觀音.聽時」的十二個作品之中,有一個不僅結合音樂與視覺藝術,還用上了文學翻譯,令我驚嘆不已。這個作品的名稱是TIME TIME,就是上述舞台作品TIME的片段。TIME在今年香港藝術節剛來港演出,集合了音樂、舞蹈、裝置藝術,還有文學的元素。這次MOT的TIME TIME就是擷取了其中取材自夏目漱石《夢十夜》的部分。 

那天,我進入長型的展廳,一邊牆壁是一幅大螢幕,我在廳中右邊坐下來。螢幕上由左至右出現日本笙演奏家宮田真弓的身影,邊吹奏邊一步一步在布滿水的地板上慢慢走過來,日本舞蹈大師田中泯則間歇穿梭其中。這一幕在螢幕上由左至右逐漸消失,取而代之出現了大自然的綠色背景。這時,傳來悅耳的男聲,緩慢而肯定地以日文讀出夏目漱石《夢十夜》裏的段落,原來朗讀者就是坂本龍一本人。接着,之前的大螢幕分成三段,中文和英文的版本各自慢慢浮現在不同的螢幕上。引人入勝的地方就在這裏:作品並沒有將中文和英文版本視作單純的字幕翻譯,而是將之融為藝術表達的一部分,徐徐地在螢幕上與影像交流。我耳聽着教授的日文聲演,眼睛由左邊第一個螢幕的大自然景色移向第二個螢幕,追讀逐行出現的英文字,然後瞥過第三個螢幕讀中文版本;文字出現後又逐漸褪色、消失。 

TIME TIME這個裝置藝術作品獨特之處是作品中的文字既發揮符號學的功能將意思帶出,也屬於影像設計的一部分,隨着音樂的節奏緩緩地流動,負載着情感。文字在這個作品中超越樊籬,擴闊了翻譯的界限,亦突顯了「觀音.聽時」的主題,切切實實的以三種語言、兩種文字觀賞日文的聲音演繹,聽着文字隨着時間、節奏在螢幕上舞動。 

(作者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