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話
新書《所謂嘅精神雪櫃》將於七月出版,咁啱遇到呢期七月號,咁就免費寫份鱔稿,為出版界出一分力,自己鱔稿自己寫。
新書主要整理我對「精神雪櫃」呢個概念嘅睇法之外,仲收錄埋呢兩年我喺精神健康推廣方面嘅經驗。全書分四章:
第一章:精神雪櫃嘅所謂理論
第二章:父母嘅精神雪櫃與親子溝通嘅關係
第三章:Ben Sir義診—個案分享
第四章:與大學生同行—跨學科分享
一切源於兩年前學童輕生事件,我未至於傷心,但總有啲揪心,我身為語言學博士,其實對大家嘅精神健康唔太上心,只係有興趣於當中嘅語言運用。
語言就係整個精神健康表述、論述嘅核心。
精神健康係個跨學科嘅領域,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三方面,我唔係醫生,唔識講生理;我唔係心理學家,唔識講心理。我係香港教育局註冊教師,有三十年任教大、中、小學嘅經驗,近年考埋「精神健康急救證書」,可以講吓社會文化。
咁樣就界定咗新書嘅範圍:唔係講精神健康嘅診斷同治療,而係講精神健康嘅預防工作,即係點樣運用「精神雪櫃」提升抗壓能力,梳理親子之間嘅溝通關係,最後促進你、我、佢嘅精神健康。
既然精神健康涉及社會文化呢方面而我又聚焦喺推廣方面,咁就好順理成章用廣東話寫,反映精神雪櫃需要廣東話。
如果我身體有病痛,醫生唔需要識廣東話同我問症,只要佢識幫我割盲腸、通波仔就得。
但係如果我有精神、心理、情緒等問題,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社工、輔導治療師等唔可以同我講英文,亦唔可以同我講普通話,只能夠同我講廣東話,因為我淨係識用廣東話嚟表達我嘅情緒,例如:
「我最近好唔開心,因為出書好辛苦,又驚冇人買,個心口翳住翳住,成日慌失失,疑神疑鬼,好似有把聲音叫我好自為之,醒醒定定,要睇路,唔係就會收我皮。」
雖然我喺大學有教過翻譯,但係形容自己嘅心理狀態,我唔識用外語,只能夠我口講我心,即係講廣東話。用廣東話嘅語調同修辭手法,從精神雪櫃呢個角度,去講出精神健康嘅推廣。
我懷疑廣東話唔單只係精神健康嘅表達形式,好可能係精神健康嘅內容,意思即係廣東話根本就係塑造咗我哋對精神健康嘅認知同睇法。呢點比較抽象,睇闊啲,意思即係語言塑造咗我哋對世界嘅認知。其實,呢點亦都好抽象……
點都好,最終極嘅問題就係:語言學喺精神健康佔據住乜嘢位置?扮演住乜嘢角色?
本書好唔好睇真係要睇過至知,但當中嘅推薦序我覺得係個彩蛋,因為絕大部份都唔係出自名人手筆,而係素人。點解要搵素人寫序,下次話你知。
(作者為藝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前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