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冊:明月灣區
剛剛過去的這個國慶假期,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在法國巴黎連演了四場,與今年八月底在英國倫敦十二場表演之後的好評如潮一樣,這樣的文化的輸出,無疑是成功的。「詠春」這個出自嶺南的武術流派再度征服了歐洲觀眾,當然,這一次不單單是武術的魅力,《詠春》是一部運用了電影技巧的舞劇,舞劇中包含着電影製作的情節,也體現着一座城市的創新力。
國慶之前,深圳歌劇舞劇院的首席舞者、《詠春》中「葉問」的扮演者常宏基做客《晶報十分鐘》分享了這部舞劇的種種故事,常宏基提到一個比較有趣的點,就是外國觀眾能「get到」的,與國內觀眾總有些不同。比如舞劇中有一段女子裙舞,她們穿著香雲紗,演繹女性勞作的場景,這一段在整個舞劇的武術對練之下,是有起承轉合作用的,國內觀眾看到此可能會鬆懈下來,但歐洲觀眾會被這一幕所震撼,他們看見的美,正如常宏基所形容的,就像一隻貓撓了你一下的感覺,心裏癢癢的,是一種難言的情感的生發,只能意會。
但歐洲觀眾看懂了。
他們更懂的,是香雲紗這件衣服裏的情感。當葉問一直等待妻子為他縫上香雲紗上的扣子時,等待本身也是一種美,舞者們穿著香雲紗舞出武術的一招一式,這種美是由肢體傳遞到內心的,如果說功夫的打鬥場景是視覺的震撼,那看懂的東方情感—那種含蓄的、隱忍不發、欲言又止的—所謂中國人的性情的東西,才是真正打動洋人心的東西。在文化差異之下,這樣的文化的輸出,盡顯出國際審美的氣度來。
這不由讓我想起最近很火的一款遊戲《黑神話:悟空》,這款國內首部3A大作同樣引得海外玩家癡狂,甚至掀起了一股外國人學習《西遊記》的熱潮。是什麼打動他們?是出色的畫質?是極具中國式建築的遊戲場景?還是激烈的打鬥體驗?這些因素或許都是,但對於一直是壟斷3A大作的歐美地區來說,以上只是一款3A遊戲的基礎罷了,而真正打動他們的,恐怕還是遊戲中所傳遞的精神價值和情感輸出。那些所謂的長生不老、位列仙班、立地成佛的夢想,卻在悟空嚮往自由的棒下化為烏有,顯然毫無意義,這些也在親人與愛人的生離死別的無盡牽掛中變得極為可笑。
所以,好的文化輸出必須是共情的,而真正的共情是不需要太多修飾和說明的,它真的可能只是一件衣服裏的牽掛,只是我們用了更加藝術的方式,把美和感動傳遞給更多的人。
(作者為《深港書評》主編、文化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