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之
有的文字可以如詩,有的文字可以如歌,有的文字可以如舞,有的文字可以如樂,有的文字可以如畫。
我已經讀過江青寫的不少文字,差不多她已出版的書我都讀過。有如詩如歌的,有如舞如樂的,但更多的是讓我感覺如畫...
十月七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二○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小說作家古納。頒獎詞說,獎勵他是「因為他不妥協地並帶着巨大的同情心透視出了殖民主義的作用和處在文化間大陸間的鴻溝中的難民的命運」。
假如說諾貝爾獎...
十月八日星期四下午一點,瑞典學院公布了二○二○年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結果,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勒克(Louise Glück)勝出摘得桂冠。頒獎詞是:「因為她不會被誤認的詩意聲音,帶着嚴格的美使...
瑞典學院給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西耶維奇的授獎辭是:「她的複調書寫,是勇於面對時代苦難的豐碑。」 人類自有文明以來,立碑刻石,記述歷史事件,緬懷先烈賢哲,早已成為悠久傳統。如今這類碑文多成為後人遊訪...
用「記憶」對抗「失憶」,這當然符合諾貝爾文學獎重要評委埃斯普馬克的文學趣味,他鍾情於莫迪亞諾這樣對抗「失憶」的作家,褒獎他的「記憶藝術」的文學,一點都不讓人感到意外。
本文作者身在瑞典,為讀者介紹諾貝爾文學評委會主席維斯特拜爾和瑞典學院常務秘書恩隆德對門羅獲獎的看法。作者稱這次是一次公平的頒獎,體現於文學體裁、作家性別和文化地理三方面。
傾讀貴刊今年八月號登載的德國漢學家顧彬今年五月在香港嶺南大學五四現代文學講座上的演講稿,感到非常驚訝。讓我驚訝的倒不是顧彬的演講內容本身,因為他的類似言論已有媒體傳播,我早有所聞,這個演講本身在我...
詩名「原型」,在我看來也可意譯為「師表」,形象說明馬悅然先生一個甲子之多的教學生涯,為人師表,培養出一大批漢學才俊,確實稱得上桃李滿天下了。
近兩年,每有機會向北歐讀者演講當代中國大陸文學,我的側重都不是詩歌、戲劇或者虛構的小說,而是所謂「非虛構文學」(non-fiction literature)。我認為這類文學在當代中國大陸文壇越來...
本書是一本傳記,介紹猶太作家勒夫.努辛堡(Lev Nussimbaum)的傳奇生涯。努辛堡一九〇五年出生於沙俄帝國阿塞拜疆新興石油城市巴庫。其父是資本家,十月革命時帶領全家逃亡,經過波斯、土耳其到...
就如我們可以拒絕購買某個低俗品牌的商品一樣,對於獨裁者強制推行的政治品牌,一個有尊嚴的人應該持有清醒的拒絕態度,因為這些品牌可以留下「烙印」,當你接受了這種品牌,你就被打上「烙印」,失去了你自己的...
曼凱爾(Hennnig Mankell)今年六十歲,作為作家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在世界文壇上的名氣也是如日中天。有人說,歐洲偵探小說的第一把交椅現在非曼凱爾莫屬。他的作品包括《金字塔》、《里加的狗...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由五位瑞典院士組成,其中弗羅絲騰松二十歲起就著迷於勒.克萊齊奧的作品,弗氏的品味更影響了瑞典學院常務秘書恩達爾,弗氏與恩氏是同門師兄妹,勒.克萊齊奧摘下諾獎桂冠,他們起了關鍵作用...
創作《死亡的間歇》時薩拉馬戈已年屆八十二歲高齡,死亡離他確實越來越近,死亡主題進入他的思考、他的視野當然毫不奇怪。這是一部有關死亡的書,既是討論死亡叩問死亡的書,也是用死亡討論人生叩問人性的書。
出生於阿根廷,現為加拿大籍而居於法屬大溪地的作家曼古埃爾寫過不少關於書的書,早已是國際知名的圖書專家。他的著作包括《閱讀史》(A History of Reading)、《閱讀日記》(A Read...
本文是馬悅然(Goran Malmqvist)院士於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在瑞典學院年會上出任輪值主席時的主題演講。馬教授是著名的漢學家、翻譯家。翻譯一篇翻譯大師論翻譯之為所不可為的文章,本身大有為...
《劣年日記》有庫切的強烈的自傳色彩,有心理現實主義的細緻刻畫,但由於其後設的反諷方式,作者避免了自憐自艾式的感傷。
「有人採訪了耶利內克,問她有什麼看法。她說她以為萊辛早已經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了。」「那麼,你說說,她過去為什麼沒得呢?」
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穆克在瑞典學院的演說我曾有幸聆聽,確如編輯所言,「具體而微,真情流瀉,情文並茂」,當時就讓聽眾傾倒。帕穆克對作家應該蝸居斗室甘於寂寞審視內心的表述也正中筆者下懷。瑞典學...
正在加載更多...
搜尋文章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