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祝
社會學家阿米泰.愛茲安尼(Amitai Etzioni,一九二九—二○二三)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知識分子之一。今年五月中旬,他在位於華盛頓的寓所接受了德國《明鏡》周刊的專訪,探討人工...
如何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直覺知識」植入計算機程序,是提高人工智能運作效率的一個重要課題。圍繞現階段人工智能的討論,匈牙利裔學者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一八九一—一九...
自由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但是觀之越近,距離其內涵就越遙遠。德國當代哲學家克里斯托夫.門克(Christoph Menke,一九五八—)注意到一個現象:現代以來所有的解放運動都走向...
俄烏戰事步入第二年,歐洲政壇「熱戰」氣氛濃烈,政治討論空間逐漸收窄。在俄烏戰爭的問題上,德國政府最初堅守一條底線,即幫助交戰雙方創造和談的基礎,避免戰事升級,引發歐洲戰爭。但是隨戰事的蔓延,德國迫於...
無論是西方的聖誕還是東方的春節,親朋好友的聚會常常被意識形態的分裂所籠罩。對新冠病毒的恐懼、對隔離措施的怨恨、對戰爭蔓延的憂慮,以及對諸多社會問題的不同體驗,加劇了個體間的分歧與對立。餐桌上的爭吵、網...
俄烏戰事的持續和蔓延,使經歷了七十年和平的歐洲大陸重返戰爭的陰霾。戰後歐洲長期奉行「貿易促進轉變」的政策,主張通過加強自由貿易和經濟的相互依賴,維繫地區和平。但是,俄烏戰爭打破了商業和平的構想,經濟依...
二○二二年一月,德國哲學家格諾特.伯梅(Gernot Böhme,一九三七—二○二二)逝世。伯梅是感知學理論的奠基人,他把「美學」重新界定為一種感知理論,強調情緒和情感在審美和認...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氾濫、但是優質新聞匱乏的時代。我們生活在新聞中,新聞也在不斷地塑造我們的認知和生活。德國記者羅尼婭.馮.沃姆—賽貝爾(Ronja von Wurmb-Seibel,一九...
俄烏戰事的升級與僵持,使歐洲大陸陷入二戰以來最大的戰爭危機。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近日在《南德意志報》發表長文,警告西方國家不要把俄羅斯逼到牆角,導致衝突升級,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他在文章中批評媒體利用精...
在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一九六一—二○二○)猝然離世一年後,考古學家大衛.溫格羅(David Wengrow,一九七二—)出版了二人共同撰寫的著作《...
圍繞存在與意識的關係,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葡萄牙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António R. Damásio,一九四四—)反對心身兩分,主張我感故我在...
德國法學家亞歷山大.雅各比(Alexander Jacobi)七月出版新作《康德與新冠》(Kant & Corona)。這本書有一個漫長的副標題:「媒體和政治能提供多少啟蒙?民主又能承受多少啟...
沒有馬克思、瓦格納和尼采,二十世紀的走勢是否會有所不同?在二○二一年九月出版的《馬克思、瓦格納、尼采—動盪的世界》(Marx, Wagner, Nietzsche:Welt im Umbr...
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西方社會在許多領域呈現出碎片化的趨勢:中產階層不斷裂變,傳統政黨走向衰落,一般政治被特殊政治所取代;在文化領域,通用標準逐漸弱化,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和自由化。德國社會學家萊克...
自二○○八年金融危機以來,隨福利國家制度的式微,歐洲主要城市的住房市場被新自由化的浪潮裹挾,高檔化、紳士化以及公共空間的私有化波及社會各個階層,房源緊張,房價高企,無力負擔高房租的低收入者被迫向城市...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一年有餘。因為疫苗短缺和病毒變異,許多國家不得不一再延長隔離措施和旅行禁令。長期封鎖導致經濟活動停頓,大量企業面臨破產,低收入人群經濟狀況惡化,社會兩極分化和不平等的現象日益加劇。緊急...
如果說,在全球第一波新冠疫情中,德國的應對堪稱模範生,那麼在第二波疫情中,德國只是一個差等生:限制措施寬鬆遲滯,疫苗接種步履蹣跚。進入秋冬季節,德國的新冠感染人數持續攀升,歲末年初,每日死亡人數徘徊在...
進入秋冬,歐洲各國紛紛陷入新冠病毒的第二波疫情。隨疫情的長期化,不同社會群體對於疫情的看法不斷裂變,歐洲多地爆發了反對防控措施的示威遊行,抗議政府限制公民自由。為了應對全球瘟疫的蔓延,國家的限制措施...
「回到事物自身」是現象學的最高原則。這一哲學理念由黑格爾提出,被胡塞爾接受,是當代現象學嘗試解決而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胡塞爾從意識改造開始,要求意識用直觀來審視事物、審視現象。在《現象學的觀念》(一九...
隨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多國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通過採取封城令、禁足令、居家令、社交禁令、數字跟蹤等嚴厲的隔離措施,延緩病毒的傳播速度。這些措施在拯救生命的同時,也限制了個人的基本權利,阻礙了生活...
正在加載更多...
搜尋文章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