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混戰高潮迭起 (劉銳紹)
精彩摘錄:唐英年繼續去馬,反映背後他與大財團、大富豪互為作用的關係,如果北京仍支持他當特首,不單是跟民意對立,也是向大財團低頭妥協,容許官商勾結的現實強化下去,日後只會增加中央管治香港的困難。如今,北京已面臨兩難的選擇:要麼就是衝着民意,跟大財團妥協;要麼就是跟大財團攤牌,說服他們放棄唐英年。
更多精彩摘錄:唐英年繼續去馬,反映背後他與大財團、大富豪互為作用的關係,如果北京仍支持他當特首,不單是跟民意對立,也是向大財團低頭妥協,容許官商勾結的現實強化下去,日後只會增加中央管治香港的困難。如今,北京已面臨兩難的選擇:要麼就是衝着民意,跟大財團妥協;要麼就是跟大財團攤牌,說服他們放棄唐英年。
更多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並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的,但他的醜陋卻並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並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卻並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並沒有邪惡。①——辜鴻銘 近日中港兩地掀起兩個熱門話題,其一是香港特首選舉和候選人的誠信問題;其二是較早前中港的罵戰。 前者的焦點是特首候選人的人品脫了軌;後者是暴力語言的升級,兩地掀起惡聲惡貶的對罵,一說港人是「狗」,一說大陸人是「蝗蟲」。 這兩起事件,凸顯中國人醜陋的一面,而且其程度已到了極致。仿辜鴻銘老先生的語言,是粗卑中兼且粗野,醜陋中包含可怕,庸俗中帶侵略性,愚昧中有荒唐,狡黠中羼雜邪惡……。 如果柏楊先生在世,相信他的代表作《醜陋的中國人》要改寫了。因為上述的鬧劇,無疑是「醜陋的中國人」外一章的加強版。 遠在柏楊先生之前,有一個在中國傳教二十多年(一八七二-一八九七)、 名叫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的美國傳教士,寫了一部Chinese Characteristics(較早中譯為《支那人 氣質》、後譯《中國人氣質》),總結出中國人四十條特徵,內容涉及中國人愛 面子、有私無公、缺乏同情心、少信用、迷信的民族劣根性,流傳廣泛。 多年後的一九一五年,辜鴻銘終於沉不住氣,出版了一本《中國人的性格》,為中國人辯白。辜老夫子認為一個老美,如何能真正了解悠久歷史中華民族的品性?你們外國人都喜愛講紳士風度,恰恰中國人第一個特性,就是「紳士性」(gentle)。相反,紳士性既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的表現,而是溫文爾雅的,不作出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的極端行徑。 我猜想,辜老先生說的所謂「紳士性」,是用西方語言反駁西人對國人的成見。「紳士性」用中國話來演繹,大抵是指二千多年來中國人的修身治國之道的積澱,即是孔夫子提出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義理的糅合,簡而言之,是「仁愛」之心。但凡懷有仁愛之心的人,便不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其實史密斯在提到中國人的種種劣根性之外,也肯定了國人的勤勞、節儉、具生命力、仁愛之心,和重責守法的優點。 環顧芸芸世人,包括那些為人師表者、公眾人物和某些民眾,除了具備了史密斯列出的中國人種種劣根性外,連「仁愛之心」和「重責守法」也拋到爪哇國去了,其淺薄猥瑣之態,表露無遺,至於什麼「紳士性」也不顧了。 一九四八年,儲安平在比較中國人與西方的民族性之後,對現代的中國人也有入木三分的刻畫: 中國人缺乏合作能力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抽象能力太強。每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和辦法,而每人的理想和辦法又都是那樣精細,以致在團體行動中,意見總不易一致。在公共的集會中,總是辯論熱烈,有時且不免發生劇烈的爭執,人人都要貫徹他自己的意見,人人都不願犧牲或放棄他自己全部或一部分的意見。意見上的爭執又常常影響到私人的情緒,以致在行動時不能獲得和諧的精神和一致的步驟……。② 儲安平指出:「現代的中國人已失去他們共有的同一民族典型。」他還針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虛文矯飾,批評中國知識分子所存在的各種缺點和劣迹,他把以上各現象,診斷為「中國社會的可怕的慢性肺結核」。 時至今天,我們耳聞目睹的,都是「中國人」人性的扭曲,包括某些大小 人物、中國知識分子所患的毛病,已不 僅僅是慢性肺結核,而且是第四期肺結核的症候了。這才是教人痛心疾首的事。 注: ①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 ② 儲安平:《英人、法人、中國人》
更多耀明先生: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參加《明報月刊》四十五周年「玫瑰與蝴蝶││陳歌辛陳鋼父子作品音樂會」,那天撞見《明報月刊》編輯問我一句:「為何支持音樂會?」我脫口而出:「被潘耀明先生對中國文化的熱誠感動了。」昨天看最近一期的《明月》(去年八月號)至凌晨,很喜歡你說的:「理想像一道陽光,仍然在我們的腦海閃爍。」「略盡綿力,朝着迢遙的理想境界進發……。」當今的世界,多的是為了功利,丟掉公義;重了權力,輕了情義。但仍有像你這樣的、不時「散發出一抹幽微的亮光」。在這炎涼的世界,帶來了溫暖的希望。李嬰(編按:龔中心夫婿)讓我捎話,說此期文章特別精彩。 我想我們都很認同沈祖堯校長的辦學思想,教書即是教人,老師要以身示教。我在國內研究生的導師郭教授今年已一百歲了,是位典型的學者,只做學問,淡薄名利。如今的醫務界,醫生成了醫商,醫院成了利用病人的痛苦來牟利的機構,真讓我們老一輩的醫務人員痛心哪!想當年,在青海我還懷着小縈,半夜裏披星戴月,攀山涉水,到少數民族人家去看病,喝下他們奉上的鹽茶,茶碗被用來抹病人的汗水、又拭桌灰的的漆黑纏腰帶擦拭過。我們是怎麼樣的心情呢?只盼病人能夠好就開心了。不知道當代的醫生是如何培養出來的,我們這一代倒確確實實是在毛澤東思想教育下成長的呢! 謝謝你經常送書刊給我們,大大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這期陳祖芬的《為自己活一天》,也很touching。她描寫了陪老媽媽看電影的過程,不禁令我又回憶起我媽那年九十歲(二○○四年初),卻陪着她的大女兒在波士頓開刀、化療和放療。我要上班,只能在周末飛過去一周,帶了生生熟熟的食品給老媽媽和姐姐吃,她們所住的公寓,距離醫院慢慢走也要十五分鐘。二人同用一張輪椅,誰推累了就換一下。這樣做了六周,是二○○四年夏末秋初時節,母女倆朝夕相處、相依為命,度過姐姐生命中最後三年。寫到此處,心裏已經十分痛楚,就此擱筆吧! 龔中心 二○一一年八月五日 (今日是我和李嬰四十三周年結婚紀念日。) 元旦剛過,春節將至。這些天格外思念姐姐。八年前,姐姐就是這個時候去美國檢查和診斷的。那年媽媽已九十周歲了,卻陪伴着她的大女兒在波士頓開刀、化療和放療。尤其是做放療時,天天要去醫院。我在密西根大學上班,只能在周五晚上乘夜班機飛過去…… 過了年,媽媽就虛歲九十九了,而姐姐到四月三日已離開我們五年了。 龔中心 二○一二年一月十七日 (作者是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市場部總監。)
更多黃苗子以百歲高齡載譽離世了。他生前若干年來受到一些人的造謠污衊,對他本人來說,這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他死後更是得到了解脫。不過,大陸和香港的少數媒體,在他身前身後還按照造謠者的口徑,說他是什麼「告密者」、「文壇猶大」。看來,似有必要把這個被歪曲了的事實進一步加以澄清。 事情的起因是:章詒和在二○○九年三月十九日於《南方周末》發難,發表了《誰把聶紺弩送進了監獄?》的文章,聳人聽聞地說,把聶紺弩送進監獄的,不是那個錯亂的年代,而是「他的至交黃苗子等人」。李玉臻:根本不存在黃苗子告密的問題 她的根據是廈門大學教授謝泳告訴她,一份關於聶紺弩的檔案材料上是這樣說的。後來,她自己也看了山西高等法院前院長李玉臻(筆名寓真)所寫的報告文學《聶紺弩刑事檔案》(刊《中國作家》雜誌二○○九年第二期)。章詒和根據其中所述斷定:聶紺弩進監獄,是他的一些朋友一筆一劃把他「寫」進去的,這些朋友當中主要的是黃苗子。 章詒和以煽情筆調寫出來的文章(例如說她自己看完李氏的報告文學後,「大慟,大悲。淚如大河,決堤而下」),引起了廣泛的注意。有一些人同意她的「揭露」;也有更多人表示反對,認為在李玉臻的報告文學中根本找不到揭露黃苗子「主動告密」的片言隻字。章詒和是牽強附會,是捏造。這個事件已過去了兩三年。人們已慢慢把它淡忘了。那麼,是不是沒有下文了呢?不是。 事情的源頭李玉臻早已在二○○九年四月,發表了《莫怪吾人翻檔案││寓真先生答友問》(刊登在「真名網」上),澄清事情真相。 他在談話中不但沒有說黃苗子是主動告密的人,而且指出:「 我雖然也寫到了檢舉揭發的事情,但從全篇的主題來說,如果把注意點轉到誰舉報、誰告密的問題上,這就可能會捨本求末、去實務華。我在提到聶紺弩的舉報人時,主要是想指出一種歷史現象。那些事情是發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下,整個知識界在受難,不論怎樣的行為都是一種被動狀態,談不上有多少主動的因素。網上有的文章,大概是出於讀者的個人理解和感受吧,說法有不準確、或者說是誤解的地方,這確實是我始料不及的。」 他說在《聶紺弩刑事檔案》裏的一個章節中,「『有一份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二日遞給公安機關的報告。報告提供人可能是一個國家機關的幹部』……有的文章在引述這事的時候,出現了張冠李戴的誤解」。(編按:《聶紺弩刑事檔案》原文見本頁附錄。)正是章詒和在她另一篇文章裏,硬說給公安機關寫這個報告的人是黃苗子。 李玉臻對人說,根本不存在黃苗子告密的問題,更談不上什麼「主動告密」。對聶紺弩深有研究的李私下說,其實聶被送進監獄,不是由於什麼人告密,而是由於他對別人說江青和林彪有曖昧關係。 對於章詒和指責黃苗子等把聶紺弩「一筆一劃地寫進監獄」的荒誕捏造,這是最有力的揭穿。 本來,李玉臻的談話和別人大量批評反駁章詒和行徑的文章,應當能使這位文壇誹謗者停止她的勾當。可是,二○○九年四月,她發表博客,且戰且退,說:「我沒錯」。逐個搞「二流堂」成員 事過一年多,章詒和已在香港進行了長期的活動後,忽然對《南方周刊》發表談話(阿波羅新聞網二○一○年八月七日轉載),說她攻擊黃苗子的文章引來「無數的批評和質疑,對她有極大的傷害」。可是她仍然不悔改,還要繼續寫「告密者」。 她說:「我以後寫的包括告密者也有故事。我就想把這些故事說出來。」 這種奇異的「故事」已經有人在接着說了。說的人就是上文提到的告訴章詒和「黃苗子告密」一事的謝泳。此人曾在深圳發表長篇演說,胡說一九四六年在北京發生的「沈崇事件」是共產黨製造的、用來醜化美國和國民黨統治的苦肉計。他說當時被美國兵強姦的北京大學女學生沈崇(十幾歲)是地下黨員,受黨的指派製造了這個並不存在的強姦案。他的主要依據是美國的解密文件,說美國法庭已經改判那個美國兵無罪。這件早有定案的事件,過了幾十年還被謝泳利用美國人的說法妄圖翻案,手法實在太拙劣。他的勾當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同時,生怕讀者不明白他們的真實意圖和攻擊對象,網上發表了一些文章,指明沈崇就是名畫家丁聰的夫人沈峻。 了解內情的人,對此一點也不奇怪。黃苗子事件出來以後,從章詒和與謝泳的圈子裏傳出消息:他們計劃逐個搞「二流堂」的主要成員,第一個是黃苗子,第二個是馮亦代,第三個是丁聰。以後就要往上搞了。 章詒和帶頭整了九十六歲的黃苗子和(網上說和她有過感情關係的)已故的馮亦代,然後輪到她的搭檔謝泳來整八十多歲的沈峻,捎帶不直接指明已故的丁聰。拿活着的八九十歲老人和死人當表面上的靶子,以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真正目的,這豈只像北京話所說的:「缺了大德」,而是反人道和反人性的勾當。黃苗子認為不值一顧 章詒和的努力整倒整垮了又老又病的黃苗子了嗎? 黃苗子在醫院裏聽到人們給他敍述事情的全貌。他泰然處之,認為不值一顧。他對探望的人說:「唧唧復唧唧,老頭在休息,偶聞風雨聲,何須去歎息。」他在病稍好時,乾脆在病榻旁支起了畫架,跟幾十年來一樣,繼續畫他的畫,寫他的字。 二○○九年六月至八月,蘇州博物館裏舉辦了他的書畫展,以清代詩人龔自珍的一句詩「三生風雨夢蘇州」作為畫展的名字。二○一○年九月三十日,在黃苗子夫人郁風的故鄉浙江富陽舉行了郁風黃苗子藝術館成立典禮,許多文化界名人出席。國務院發去了由國務委員劉延東署名的賀信,信中指出,郁風、黃苗子伉儷是我國當代卓有成就和影響的著名藝術家,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即投身於左翼文藝事業,在新中國文化建設事業中也貢獻良多。在數十年藝術生涯中,他們始終堅持對藝術的篤敬信念和真誠追求,勤奮耕耘,碩果累累。他們的藝術創作、研究和活動響應社會進步的旋律,伴隨時代前進的脈搏,演繹出獨特、優美的樂章。信中特別指出,他們為藝術界樹立起「德藝雙馨」的典範。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黃苗子獲得了中華藝文獎的終身成就獎。 這期間,章詒和在香港也沒閒着。二○一○年七月她在亞洲書展辦了一個稱作「軌蹟:從『貴族』『細講』到『卧底』」的講座,儼然成了「卧底」專家。她還在香港參加國際獨立中文筆會的活動,而她曾在二○○四年領取過這個團體的「自由寫作獎」。 大家不妨看看,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籠的「故事」和「研究成果」,是如何顛倒是非的「奇文」。 (作者是內地自由撰稿人。)
更多二○一一年台灣總統大選前,筆者專訪馬英九總統,提出十個敏感問題。在專訪中,馬英九向我指出,他於二○○八年當選、就任總統前,目睹陳水扁領導的民進黨政府貪污腐化、違法亂紀、製造族群矛盾及令台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兩岸及台美關係均跌入谷底,因而在其第一任期內,決定推動「撥亂反正」政策。他如當選連任,在其第二任期內,政府將推動公平正義的改革,大幅縮短貧富差距,照顧及協助弱勢族群,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擴大及深化兩岸的交流與合作,並確保台灣的安全與主權,使台灣「脫胎換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請參看本刊二○一一年十一月號及二○一二年二月號作者文)。陳冲財經內閣望能提升經濟實力 為了實現其「脫胎換骨」之宏願,馬英九在選前選定行政院長吳敦義為其副總統候選人。馬吳勝選後,馬英九迅速任命財經高手陳冲(吳敦義的副閣揆)出任行政院長,要求組織一個強有力的財經內閣,以推動台灣經濟轉型及提升台灣的經濟實力,並展開馬英九所堅持的各種改革。 馬吳當選後不久,筆者書面專訪吳敦義,提出頗多尖銳問題。雖然專訪時,吳敦義已卸下閣揆一職,尚未就任副總統(馬吳將於五月二十日就職),但他並未迴避任何問題。台灣在兩岸關係上雖已取得重大進展,但在經濟及國際參與上仍多問題。吳敦義面對台灣的內外困境及民進黨的挑戰與反對,坦誠向筆者表達他的看法及提出他的論述。 在過去三十多年中,台灣行政院長多是學者或技術官僚出身;吳敦義實是首位從選舉出身的閣揆。他曾成功參選台北市議員、立法委員,並先後當選南投縣長及高雄市長,歷經各種選戰的歷練; 他也曾擔任國民黨副主席及秘書長——吳敦義為一極具本土情懷及草根性的行政官員,不但具有民意代表的經驗,也累積甚多地方父母官的經歷,善於處理台灣的各種內外問題。已完成階段性任務 在專訪中,筆者首先詢問吳敦義在閣揆任內有何成就、貢獻與缺失。 吳敦義總結過去,向我指出,在振興經濟方面,行政院團隊藉由穩定民生、安定金融、輕稅簡政、獎勵創新、促進投資、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簽署ECFA、擴大全球招商等各項財經政策的推動,使台灣經濟持續穩健成長,二○一○年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十點七,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二,創近二十四年來新高;二○一一年上半年成長率為百分之五點五四,下半年的統計數字尚未公布。 馬英九就任總統後第一位行政院長劉兆玄因處理莫拉克風災救災工作遲緩而被迫下台。吳敦義接任之初,衡量各種問題,立即決定救災與重建同步進行,一周內成立重建委員會,二十日內通過重建特別條例,災後不到三個月通過一千一百億元特別預算來推動重建;政府與民間合作,兩年內完成三千間永久屋,並修建四十七座省道老舊橋梁。 在H1N1防疫方面,吳敦義告知筆者,他上任之初,立即推動全民接種疫苗,全台疫苗接種率排名全球第五,新型流感死亡率約每百萬人口一點八例,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平均(六點三)的三分之一,美國(八點三)的四分之一。 吳敦義強調,他痛恨貪腐,認為嚴重的貪腐必動搖國本,他上任後立即推動各項廉政改革,落實「國家廉政建設行動方案」、在法務部成立廉政署,強力掃蕩貪瀆不法;並修正《貪污治罪條例》及《洗錢防制法》,杜絕賄賂弊端,有效打擊跨國洗錢犯罪。國際金融反洗錢特別工作小組(FATA)因而於二○○九年十月將台灣自「反洗錢尚有缺失考量名單」中除名;國際透明組織公布二○一一年「貪腐印象指數」,台灣在一百八十三個國家中排名第三十二,創十七年來新高,達到清廉國家水準,並名列全球進步最多的五個國家之一——吳敦義坦承,台灣仍出現極少數貪腐案件,但較陳水扁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 吳敦義向筆者承認,台灣仍有貧富差距及弱勢族群問題,但他上任後,立即開辦國民年金與勞保年金,使台灣正式成為全民社會保險國家;吳內閣並完成二代健保修法,使全民健保制度邁向新的里程碑。與此同時,行政院推動弱勢民眾就醫方案,解除弱勢族群健保鎖卡問題,並全面修正「社會救助法」,擴增法定照顧弱勢戶,自二○一一年起施行。此外,政府調整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八大社福津貼及國民年金給付,讓六十八萬老農及二百二十萬老人、身心障礙者及低收入戶兒童受益。筆者發現,這些福利政策雖解決甚多弱勢族群問題,但大幅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擴大政府的赤字,被某些人士抨擊。 去年五月台灣爆發重大食品污染問題,吳敦義告知筆者,他十分焦慮,立即通令取締、嚴辦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並修正食品衛生管理及毒性化學物質管理等相關法令,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他認為,這是吳內閣的一大成就。 然而,吳敦義也坦承,吳內閣尚有某些未完成的工作,尚待陳冲內閣繼續努力;在兩年多的閣揆任內,他自認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兩岸關係與國際參與 除上述經濟及其他有關議題外,筆者專訪吳敦義的關注焦點之一,是兩岸關係與國際參與。 過去馬政府官員強調推動兩岸關係應「先經後政,先易後難」,但在對筆者談話時,吳敦義增加了「先急後緩」四字。過去台灣官方對推動兩岸合作,制訂「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兩大原則,現吳敦義增加了「國會監督」原則,但他並未說明「國會監督」之意涵。對ECFA及其他兩岸之間的協議,過去台灣政府認為並非與外國簽定的條約,故無需送立法院審議及通過,因簽定兩岸協議為政府的行政權,引起頗多的反對黨人士之批評。今後對兩岸之間的重大協議,政府是否會送國會審議或僅送立法院備查,仍待觀察。 吳敦義特別向筆者強調,今後政府將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優先處理民生、經濟,以及兩岸交流與攸關民眾權益之各層面的問題,維護及保障台灣人民的權益,例如盡快推動ECFA後續協議的簽署,以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另在氣候變遷、環保、人道救援、公共衛生等國際新興的議題上,他認為,不僅兩岸應合作,更應在相關的國際組織上展現良性互動。他反覆強調維護兩岸和平的重要性;他說:「雙方應拉近兩岸的距離,以維護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及長遠的和平。」他特別強調「長遠的和平」。 至於台灣的國際參與問題,吳敦義指出,政府將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及活動、參與國際人道援助、運用軟實力強化對外影響力,包括強化與各國的雙邊友好實質關係,爭取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及全球性與區域性組織與活動,協助台灣的非政府組織(NGO)參與國際事務等。吳敦義首度提到參與非政府組織之構想,顯然有意推動民間的國民外交。擬與大陸領導人對話 吳敦義對自己閣揆任內的政績雖大致滿意,但也承認尚有未完成的任務。五月二十日就任副總統後,將是輔助馬英九的副手,也是備位元首,其具體職責必須由總統指定。因此,在談到未來時,他用字格外謹慎——吳敦義為一謹守分際的政治人物。 在展望未來時,吳敦義甚有信心,並特別提到馬英九要在未來四年實現台灣「脫胎換骨」之宏願(二○一一年九月馬英九接受筆者書面專訪時所提出的願景),並具體說明未來四年的努力目標:推動公平正義的改革、協助及照顧弱勢族群、促使經濟繁榮、增加就業機會、縮短貧富差距、維護台灣的安全與主權、擴大國際參與、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強化、擴大及深化兩岸交流,並維護台海的永久和平——馬吳陳團隊能否完成上述艱鉅任務,尚待觀察。 自蔣經國逝世後,筆者曾專訪所有台灣的正、副總統及行政院長,與之對話,發現吳敦義實是最強勢、最強悍,也是最有企圖心的閣揆,但他也非常務實,對台灣的艱難處境,他具有清晰的認知,因而始終戒慎恐懼,深知未來仍多艱鉅任務,也有更多的挑戰及困難,他不敢掉以輕心,仍然持續努力。 吳敦義現已交卸閣揆重擔,尚未就任副總統,因而有一「空窗期」,但他並未休閒,仍然展現強烈的企圖心,積極推動參與今年四月在海南舉行的「博鰲論壇」。二○○八年,蕭萬長當選副總統後及就職前,曾參與此一論壇,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見面及交換意見。現吳敦義擬採行蕭萬長模式出席,與大陸領導人對話(大陸可能由副總理李克強出席,李十八大後可能出任總理),以促進兩岸的和平交流。北京似乎歡迎此一安排,並未排斥其可能性。筆者認為,吳敦義必會向大陸領導人提出台灣進一步推動兩岸交流的具體構想,促使兩岸合作更往前邁進。馬英九現正培養吳敦義 現馬英九已當選連任,已無再度參選的壓力,應可放手一搏,與其團隊推動「脫胎換骨」的改變與改革。 最近兩年,台灣甚多人士認為,新北市市長朱立倫應是馬英九的「接班人」,但筆者研判,馬英九現正培養吳敦義。馬對吳的能力及在閣揆任內的政績應相當滿意,否則不會提攜吳出任副總統,更不會任命吳的副閣揆陳冲出任行政院長。此外,馬已任命吳內閣秘書長林中森出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如未來四年,吳敦義表現良好,他於二○一六年最有可能成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當然,未來仍多變數,還有黨內各方的挑戰。 綜觀今日台灣的內外情勢及內外問題(如司法、軍紀、青年就業、北京的外交打壓、民進黨為反對而反對及其他有關問題),筆者認為,馬吳陳體制令台灣達到「脫胎換骨」之歷史性目標,仍是困難重重,尚待多方努力。 (作者是美國西東大學教授。)
更多精彩摘錄:去年十一月區議會選舉落幕,泛民主派敗陣,建制派大勝。表面上戰果已是塵埃落定,不過餘波未了。種票風波,迄今未平,某些候選人已提出選舉呈請,希望推翻選舉結果。綜觀整個選舉過程,隱隱然充滿被操控和滲透的意味。
更多二月六日,曾任重慶公安局長的重慶副市長王立軍逃到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震驚中外政壇。傳聞他攜帶了三包重慶市長薄熙來的「黑材料」,此事牽連中共十八大的布局。作者分析事件的影響。──編者
更多上回介紹了五本行政長官必讀的書,分別為《中國共產黨歷史》、《呂思勉講中國史》、《諸子百家大解讀》、《古文觀止》和《君王論》。今回介紹其餘五本。
更多精彩摘錄:過去一年隨着各種社會矛盾的積累,有些更趨激烈,越來越讓人擔心最終會以革命的方式爆發出來。韓寒就像童話《皇帝的新衣》中的那個孩子,不僅點破了眾人的擔心,而且把如何避免革命的大問題提交給即將在秋天舉行的中共十八大產生出來的新班子。
更多二○一一年聖誕之後,姜再來找我談話。他皮笑肉不笑地說:「上面不信任你,今後一年你都不能出國了,慢慢等着吧。」我忍無可忍了,對他說:「我已經訂了機票,那天我肯定要去機場。如果你們在機場攔阻我,我就……」
更多隨便在香港逮着一個路人問:中國人應不應該有人權?贊不贊成「雙非」孕婦(孕婦本人和丈夫都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在香港稱為「雙非」孕婦)來香港分娩?答案恐怕就是:還用問嗎?一、中國人當然應該有人權;二、應該禁絕「雙非」孕婦來香港分娩,大量「雙非」孕婦已經使香港的醫療系統不勝負荷,解決這個問題刻不容緩。不這樣回答的人,恐怕百中無一。 這篇短文不是要談解決「雙非」孕婦問題的辦法,更不是主張對「雙非」孕婦大開中門,而是要指出以上回答的矛盾。 袋中沒錢,有權住在豪宅區又如何呢?有權利和有經濟能力是兩回事,說來話長,也不是筆者所能說得清的事情。然而遷徙自由是基本人權,殆無疑義,例如一九四八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三條第一款是:人人在各國境內有權自由遷徙和居住。請問讀者聽說過有人反對這一條嗎? 中國人在國境內卻沒權自由遷徙和居住。筆者對內地的戶口制度沒有認識,香港的情況卻近在眼前。香港已經回歸中國,屬於國境以內,但實行一國兩制,內地的人民不能自由遷徙來香港,不能自由來香港居住,連自由來香港旅遊也不能,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受到《基本法》的限制。 一旦中國人獲得了人權,人口向富裕好幾倍的地區流動,是自然不過的事。香港「雙非」孕婦的問題只會變本加厲。一旦中國人獲得了遷徙自由,香港的人口將要增加多少呢?香港將要出現什麼衣食住行、醫療、治安、教育等等問題?答案不難想像,或者應該說,不堪設想。 香港有不少人權鬥士,不斷為內地同胞仗義執言,還常說人權是無國界的,卻似乎從沒聽說過誰為國界內同胞的自由遷徙權利講過片言隻語,也似乎從沒聽說過誰反對過一國兩制。一國兩制的前提之一是限制人民的遷徙自由,人權鬥士們似乎視而不見。他們住在一個「國際」城市,對落後地區批評有加,受到他們理應反對的制度保護卻默然無聲、無動於衷。他們深知君子不立險地的道理,在香港說什麼幹什麼,事不踰矩、不痛不癢。「雙非」孕婦的問題近在眉睫,於是他們再不能藏頭露尾。他們敢於承認自己的矛盾嗎?敢於把高談人權的代價向香港市民說明嗎? 筆者在香港土生土長,不想香港毀了,贊成一國兩制,因此身為中國人,筆者是自私的。
更多精彩摘錄:海明威有篇散文,其中一句話,極為觸動人心:「在那些日子裏,春天最後總是來臨,但是使人心驚的是它差一點來不了。」
更多精彩摘錄:其實我何嘗不清楚,這罎子裏的粉末不是爸爸,那寄存在墓園裏的當然也不是媽媽。我寧可相信……
更多精彩摘錄:手信都是小題大做的,但做得用心便令人刮目相看,因為這個緣故,我很喜歡兩個近鄰︰澳門和台灣。
更多